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苦孕画中情——著名画家郝邦义的绘画人生
好风相从当代中国画名家郝邦义写意花鸟画作品展辽宁展区
2016.4.9——4.15
徐鸿儒艺术馆
主办单位: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营口亚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营口弘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徐鸿儒艺术馆
艺术家多是生活细腻的观察者、音乐鉴赏者、对万物多情者、甚至是炼狱者,著名画家郝邦义正是这样。在俊酷的外表下,藏着深厚浓郁的艺术情结。少年时他就开始经历绘画求索之路的艰辛,至今虽然作品获得广泛好评,受到藏家热捧和画界赞誉。却仍甘愿品着不被常人理解的“苦”,追寻着、探求着。在他看来,自己的艺术之路还曲折漫长,总是在不断地自我建立与推翻,推翻与建立中行进,他想不断地超越,超越过去,超越现在。
郝邦义,号农人半村。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9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人物专业。200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进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中国青年画会会员,台湖画院院长。
1963年,郝邦义生于北京,他自幼酷爱绘画,7岁习画,因家里反对,14岁时便独立出家门,开始了忍饥挨饿的求学之路。饿的时候,上顿下顿喝凉水,困的时候,在楼道底下睡一夜,这些艰难的日子,他早早地经历着。也就是在14岁时,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地跟随笔墨行走,哪怕苦难重重。上天有好生之德,也就是在这一年,生命中的贵人奇迹般地出现在他面前。
1978年冬,十四岁的郝邦义背着父母在崇文文化馆学习绘画,中午,同学们都回家吃饭了,只有他独自在班级的一个角落处,一边啃着难以下咽的用菜根和苞米面活成的冻窝头,一边神情专注地看画。这时,一位老先生走了进来,郝邦义并没有注意到他。老先生看着这个瘦小的孩子,问他:“你中午就吃这个?”年少的邦义并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谁。先生又问他:“你喜欢画画?”邦义点点头。先生接着说:“画画很苦呀!”那个时候,郝邦义并不懂得画画为何会很苦。老先生离开教室,一会儿功夫从食堂取来了花卷,塞给邦义,邦义非常感动,当时,花卷对于他来说是太奢侈的食品,他很少能见到。老先生给邦义留了一个电话,让邦义去找他。邦义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作人先生,当时的美协主席。在别人的鼓励下,郝邦义骑着自行车找到先生家,先生给他的画作加以指点,并问他想学西画还是国画?邦义回答是国画,先生就从美院图书馆里给他借来《宋人册页》。
尽管连一个烧饼都买不起的日子,伴随着邦义求画路上的很多时光,但是郝邦义是幸运的,他与先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一生受用不尽。吴作人先生给他介绍了很多书画名家,比如李苦禅先生,李可染先生等,郝邦义的绘画天分和勤奋,加上从少年就接受众多名家的熏陶,他的艺术造诣及艺术品格早已注定。
为了维持生活,郝邦义在三十岁的时候,人生第一次卖了自己的一幅作品,当时吴作人先生,李可染先生知道了,都不希望他卖画,他们担心一旦画与经济联系起来,就偏离了绘画的本意。郝邦义回忆说,那时候出去搞笔会,当有人给画家发50元钱的时候,画家们都非常诧异,不明白为何参加笔会还会给钱。他们都认为绘画与多少钱完全是不相干的两回事。
直到现在郝邦义都不轻易卖画,他对欣赏者的品质要求很高。买画的人如果读不懂他的作品,出再多钱他也不会给。他希望他的欣赏者也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卓越的艺术见地,这样才更能尊重画家及画家的艺术创作。
至今谈起绘画,郝邦义都不停地说:“画画苦,太苦了,不是一般的苦,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苦,越画越觉得画画的难。”,他说,绘画是文中之文,画家不是简单地画花鸟,还有对事物的态度,看法。画面里要有思想,尤其是中国画,需要有更多方面的文化积淀,中国画有师承,并非是继承老先生的艺术风格,而是艺术思想,艺术思想又是不固定的,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活跃的,是建立、推翻、建立、推翻,中国画笔笔都是修养,笔笔都是精神。
郝邦义喜欢画秋天,喜欢传递经历了风雨,依然傲然绽放的顽强精神,喜欢花儿无声凋落,待到明年绽放的忍耐与坚持。这与他绘画求索的经历息息相关,秋天也最能表达他丰富的内心情感。品读郝邦义的画,有一种饱满的气度,和美的气息。他的画呈现给我们的总是天气晴好,鸟虫独立,即便是荷上蝴蝶都显得自信、挺拔、坚毅、活脱,画面呈现的果实也都是饱满、甘美的。细看画中每一根线条都如丝、如勾、如剑、如峰。简约、严谨、畅快、果断、坚毅,用笔老辣,游都刃有度,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体力、经历、思绪的苦,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世界的苦,从有形语言表达无形之意的飞跃之苦,郝邦义现在依然感觉做画家的苦,这是一种渴望超越的苦。因此他也特别理解那些追梦的年轻画家们,理解他们求索之路的辛劳。“艺术家的不幸是艺术的万幸”,这话听起来很不人道,但是艺术家的确是在苦苦地追求,苦苦地探索中踟躇行进。这种苦是甘苦,苦中有甜,甜中带苦,这种苦又何尝不是画家求索中必不可少的艺术之“美苦”呢?
诚如秋天的果实,哪一粒不是历尽风雨?更何况艺在高处,风更寒。“画者,从于心者”,“含道映物”,艺术家所体验、经历的苦,最终目的是赏心悦目,给观众以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升华。采访完著名画家郝邦义先生,再一次品读、欣赏他呈现给我们气象美好的画卷时,我们对他的人格及作品格外尊敬。由衷地感谢他在绘画之路上默默地忍耐和付出!祝福郝邦义先生,画坛芬芳悠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