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法的“力走外缘”

2016-05-15 20:34

  当前大部分学习书法的人,往往为“中锋”观念所困。之前见到一位习字的朋友,临米芾酷似,但自运却又茫然失措:集字不成,而自述胸臆也不成。其实这种勤于习古而漫无所得的情况并不少见,关键在于不知古人形态之所以然。我告知其古人运笔未必笔笔皆在点画中心行,但他却认为首先要熟习“中锋”原则之后方可摇曳多姿,因此要习篆书以运中锋。

  这种思路在美术院校中非常常见,但是古人却很少提这个事情,难道不值得令人反思吗?其实当我们仔细观看古人墨迹原件而不是印刷品的时候,我们会对他们墨迹的形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就是因为墨迹清清楚楚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毛笔行进两侧的压力是不同的!

  从放大的高清墨迹中可以看出来,笔画行进过程中两侧墨色浓淡不一。越是光洁的纸张越明显,好比董其昌。有些书家用墨太黑,如苏轼,就不容易看出这个痕迹了。

  墨色浓的地方,就是毛笔笔锋压力比较大的地方,反之墨色浅则表明压力比较小。笔画运行两侧压力不同,是有规则可循的,一般来说横向运动,不管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压力都在上缘;相对应,竖向运动不管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压力都在左侧边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请将我们执笔手腕的位置考虑进去。如果以手腕为圆心,那么但凡是压力大的边缘都是同心圆的外缘。运笔,就是以手腕为中心而展开的各个同心圆,落在纸上的只是众多同心圆的片段弧线,还有很多弧线是在空中行走的。试想一下车辆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圈的时候,它的压力当然会大部分落在外侧轮,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抓地力而不被甩出去。

  光洁的纸张,就相当于光洁的地面。毛笔既在上面高速运转,又要保证毛笔不会轻率扫过,那么就要给纸面一个额外的压力才能完成。于是,笔锋的外缘就承担了比内缘更多的压力,这就是力走外缘的基本原理。以此原理出发,会对古典书法墨迹的理解,有更深一步的体会。

来源:书画纵横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