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7-29 10:32
郭沫若是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和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行草爽劲洒悦,神采飞扬,自成一家,被誉为“郭体”。书画同源,其实,郭沫若在绘画方面也有相当造诣,只是在他众多的桂冠掩盖下,不为人所知而已。
墨戏梅花
早在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他就应日本友人小原荣久次郎的邀请,为小原画过一幅水墨兰草,并即席题诗曰:“不用九畹滋,无须百亩树。有此一茎香,诗心自清素。”在画面左侧,附跋语云:“我不能画,京华堂主人定要叫我画,作此以献奇丑。千秋万岁,只此一张,哈哈。”虽是即兴之作,却出手不凡,充分显示出郭沫若的艺术才华。小原满心喜悦,逼他再画,郭沫若又画了一幅荷花,只题了“没奈何”三字。同兰草相比,这幅荷花稍有逊色,但还是被小原荣次郎珍藏了起来。
1937年岁末,郭沫若又为夫人于立群画了一幅兰草,题为“兰似茅草花似竿,立群命之曰秋兰”。相较早年赠日本友人那幅,更为成熟。画完以后,郭沫若意犹未尽,又题了这样一首诗:“画兰似茅花似稻,画成相对发一笑。三闾大夫不须愁,虫臂鼠肝等人脑。鸡类鹜,虎类狗,看来倒正好。万化原一如,如此方夺造化妙。”落款为“画兰后偶感,书付立群。郭沫若。”
荷花
为纪念闯王进京300年,郭沫若于1944年撰写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同年,他还为爱国民主人士柳非杞画了一幅《墨戏梅花》图。这幅墨梅图,构图奇特,气韵生动。画面中一高一矮相连的两株梅花,含苞待放。两梅树干直立无分枝,点苔数点。高者中部用墨较粗,上下两端略细;矮梅纤细幼小。中锋画杆,细笔勾蕾,用笔刚劲简洁。梅花周围大片留白,形成天色苍茫之势。画幅左边自题:“地不能荒天不老,劫余还存两梯花”,署款为“甲申三百年纪念,为非杞戏缋。郭沫若”,钤“鼎堂” (郭沫若字)白文一印。梅花自古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具有清纯淡雅、不畏严寒的坚毅品质。郭老借梅花的宠辱不惊,凌寒盛放,批评李自成进京后的骄傲与腐败。这幅《墨戏梅花》图,现藏于武汉市文物交流中心。
如果说,郭沫若以前画的多属水墨小品,那么,他1962年6月6日画的一幅荷花则算是巨制了。这幅画画在四尺整张的宣纸上,荷叶荷花硕大,花茎细长,辅之以稚嫩的花叶,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画左侧题诗云:“一株两株杂草,一朵两朵荷花。老来勉强学涂鸦,自已不知是啥。”署名为“石沱子”。
水墨兰草
郭沫若于兰草情有独钟,他的水墨小品,多以兰草为题材。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还画过一幅水墨兰草,其时郭老已是年逾七旬的高龄老人,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幅画作。画面上除了几株兰草外,仅题了自问自答的八个字:“这也是画?爱克斯草!”题字下没有署名,只是盖了一方名章。“爱克斯”是“X”的谐音,在数学上代表未知数。这也是郭沫若自谦的一种方式。
综观郭沫若的画,数量虽然不多,但涉笔成趣,流露着浓厚的文人气息。他虽然没有下过临摹的工夫,但由于他见过众多的历代名作,又与傅抱石、王雪涛、关良、李可染等画家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眼界颇高,加之他深厚的书法功力,下笔自然不同凡响。他的荷花,颇有八大山人的遗风。他的兰草,也有着扬州八怪的遗意。遗憾的是,由于他涉猎的领域太广,社会活动过于频繁,郭沫若没有在绘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他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作者:雷克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