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陆璐
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专业:油画系
作品名称:《黑》
水粉水彩0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灰-蓝》
水粉水彩0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紫-灰》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粉-橙 》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橄榄绿》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褐》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重·生》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重·生》黄色系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重·生》灰色系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重·生》蓝色系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重·生》红色系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重·生》彩虹系列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绿》
水彩水粉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本科时代的我,痴迷于古典大师的技法、印象派大师的颜色、以及当代艺术明星的个人魅力及经营手段,狂热地迷恋如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这样的艺术家。研究生开始阶段,我依然做着重复自我的工作,拼命地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加比减容易”是我后来发现并坚信的,甚至一度想把加法做到底,让作品满到无以复加。但是这种“加法”容易使人放弃思考,一味的强调表面,就必然会导致内容的泛化,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如何构建画面的秩序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课题。我们的艺术教育总是强调整体,其实局部才是精髓,整体只是结果。一切看似无序,但互相作用互相牵扯,一起发力,就是秩序感。运用大圆和小圆结合成的“细胞”来构建画面,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是我想要追求的。当无限重复使用这一符号,它的意义就被无限的放大,充满着张力。用最基本的细胞,随机地排列,加上红、黄、蓝、黑基本颜色的运用,表现小至内心情绪,大到“宇宙”的秩序,仿佛跟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纯粹性”遥相呼应。在画面的制作方面,我采用了高纯度颜色,青春实在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只想留住哪怕瞬间的永恒,我像嗜毒一般享受着耀眼颜色所给我带来的快感。 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相比于那么多的艺术门类,绘画没有那么强大的诱导性,它不像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电影一样,通过自己的时间轴来“牵着”观者的手,进入自己的作品,并一步步地引导观众,直至作品的终结。这种诱导方法是完美却强制的,但在绘画中却是不完全的,它具有一定比例的信息缺失或者误读,只凭一张作品令观者严丝合缝地遵循自己的思想,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正是绘画有魅力的地方,没有强制性地束缚,灵魂就更加自由。在时下快速的、“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艺术家是应该高调再现浮躁,还是背道而驰,做一些平和安静的作品,你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好在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思维是自由的,作品的最终呈现是否能为绘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待于时间的沉淀和考证。至于高雅或者低俗,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想我的确不高雅,所谓“高雅”好像是在坚守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我不认为生命有什么最终意义,因此没什么可“高雅”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刻,在于经历。生活中经历的美好与痛苦,归根到底都是美好的,因为它装饰了生命。我喜欢这种装饰性,喜欢在“霓虹之城”中体会自己的存在。
导师评语:
艺术家简介:
陆璐
1989 生于中国辽宁沈阳
2013至今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研究生油画系第四工作室
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 公费交换至韩国弘益大学 绘画大学院
2012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艺术活动
2015年6月至9月 于韩国白山文化财团 B-SPACE 艺术驻地计划
联展
2016 “2015阿波罗艺术未来奖提名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5 暖白艺术小组第一回展,中央美术学院主楼展厅,北京,中国;
2015 我的展览iShow艺术项目“甜品展”,凤凰艺都,北京,中国;
2014 第二届“共振”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 元点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第八届艺术院校学生年度提名展凯撒艺术新星,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2014北京大学生艺术博览会,香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法国爱马仕基金会“艺术8中国奖”,艺术8,北京,中国;
2012 第二届“千里之行”全国九大美院优秀毕业创作展览,西安,中国;
2012 广州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广州,中国;
2012 大艺之境——优秀青年艺术家群展,元典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结,Seoul de Palace,首尔,韩国;
2010 鲁迅美术学院第一届在校学生优秀创作展览《我们》,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中国。
主要作品收藏及荣誉
2014 油画作品《别动我的水晶鞋》、《他们说他不适合你》、《夜深了你怎么还不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I》、《没有什么能够阻挡II》入选并参加法国爱马仕基金会“艺术8中国奖”展览;
2012 获得韩国“依恋奖学金”优秀毕业创作奖;
2012 毕业创作获得第一名,鲁迅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一等奖,全部作品由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健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