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历建宁毕业作品_中国画系

2017-05-16 16:00

姓名:历建宁

院校:鲁迅美术学院

专业:中国画系

作品名称:《“优优”之二》

国画180×97cm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二》局部(1)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二》局部(2)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三》

国画136×136cm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三》局部(1)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三》局部(2)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三》局部(3)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四》

国画136×136cm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四》局部(1)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四》局部(2)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五》

国画130×130cm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一》

国画180×97cm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一》局部(1)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一》局部(2)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作品名称:《“优优”之一》局部(3)

国画创作年代2016

作品故事:这一系列作品名为“优优”,优优是我的儿子,今年两岁,这画画的是优优也是为优优画的。   优优的到来对我触动很大,从最初的感动渐渐变为好奇,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好奇他梦中的世界。在我想来优优眼中只有他喜欢的事物,那些色彩艳丽的,非同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我想优优是喜欢鱼的,我的画里便有鱼,优优也喜欢花,那么画中便有花。   其实我并不了解优优的世界,也许这只是优优让我记起了自己遗失的那一份时光。我试图在画中寻找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可以贴近儿童的眼睛,可以更直接的描绘那一份纯净心境,所以我的画中吸取了很多年画的元素。我认为这种简单的,贴近民间的艺术形式有一种直接的力量,更贴近于儿童的审美。在制作过程中我有意的减弱甚至消除笔墨质量,加强画面色彩对比,在细节上借助一些版画的概念和手段,甚至有一些“错版”的地方,总之这一组画便是在中国画借鉴民间年画语言构成方向的一种探索吧。

导师评语:

艺术家简介:出生于1986年9月4日,2006年到2010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13年到2016年鲁美中国画造型语言研究,师从陈苏萍教授。

阅读原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善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