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不久前,作家马伯庸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披露了河北衡水冀宝斋博物馆“令人颠覆三观”的藏品。使这个原本无人知晓的乡村博物馆火了一把,随着“冀宝斋”一同浮出水面的,还有在收藏圈暗暗涌动多年的“国宝帮”。(本期“藏界视点”特邀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所谓“国宝帮”,是指那些时常买到假货,却自以为捡漏淘到“国宝”的人。在古玩收藏圈,像“冀宝斋”这样收藏了一屋子赝品还敢于堂而皇之公开展览者绝不在少数,据估计,“国宝帮”成员有可能已占收藏爱好者的半壁江山。
可悲的是,“国宝帮”并不认为自己是“国宝帮”,他们绝不认为自己收藏的是赝品,甚至在打假的人群之中,也常常混有他们积极的身影。
“国宝帮”现象已成为艺术品收藏领域一大顽疾,其设立的民间博物馆之所以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质疑,究其原因,与现今收藏圈子浮躁之风盛行分不开,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其一是滥竽充数。目前很多藏家缺乏“精品”意识,手里收集的东西多了,没地方放了,就开始谋划着创办一个民间博物馆,于是大量水准不高的普品也在所谓博物馆的橱窗里登堂入室,真正的“精品”却难觅芳踪,这样的博物馆自然门庭冷落。
其二是急功近利。国外那些享誉国际的民间博物馆,往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苦心经营才粗具一定规模。反观国内很多民间博物馆的经营者,不下苦功认真收集管理研究藏品,却将办博物馆当成做生意,给普通的藏品编织一个华丽的外衣,虽然也能短期一下蒙骗消费者,但真正的行家,自然嗤之以鼻。
其三则是铤而走险。众所周知,贩假造假是收藏界治不好的疮疤。在利益驱动下,个别民间博物馆经营者干脆将藏品收集与鉴定这一核心环节抛之脑后,以次充好,以假做真,甚至为掩人耳目,不惜收买所谓“专家”为其伪造身份,出具“鉴定证书”。几十元买件假货,经过一番悉心打扮,摇身一变,成为“国宝”,招摇展出,令观者真假难辨。如此博物馆,闹出笑话来,也不足为奇。
一个好的收藏家的炼成,需要耐得住寂寞。没有“独上高楼”“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勇气和恒心,何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境界?张伯驹、钱镜塘等之所以成为收藏家,就在于其将收藏当作毕生唯一的事业和爱好,不骄不躁,倾注了一生心血。
同理,生活在现代的藏家们,如果能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在繁花似锦中独守一份藏家的孤傲节操,循着前人的路,未尝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何苦去走捷径,一朝败露,落得一片嘲笑与唾骂呢?
作者:瓷器鼻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