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岳山的高度
古琴的岳山与低头(岳流)尺度是手与弦合、弦与琴合的重要部份,低头不够,尽管升高岳山也容易琴弦拍面而产生沙音。在斫琴实践中,低头与岳山的高度需精确的调整到最舒适的尺度,应该是刚好不拍面而又不高过二毫米为佳,这样的琴弹起来才是最舒适的。如果岳山高出四五毫米,虽然说还不至于非常抗指,但这四五毫米的距离对于高水平的演奏家来说就是有了零点几秒的速度差距了,如果需要进入高水平的演奏范围,这零点几秒的精准是非常非常之重要的,是深切表达琴曲意境的关键时间,否则就容易导致曲不达意。所以对于一张好的古琴斫制来说,理应在器形上就去完美的做到高级演奏家最佳表达的状态。在笔者对一些良琴的实测中,一般来说假设低头为标准高度,岳山距琴面为十五、十六毫米为最佳,若是十八、十九毫米则略高了,就有了弦声虚高的感觉,弦与琴的融切感则大大削弱,这样的几个毫米差距也是导致琴声“不匀”的重要因素,不匀就是因为不和谐,弦与琴之间的距离加大,其共振时间就减弱,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就导致不匀,连续过弦时差距的几微秒对于音线的相连也有很大的影响。还有,岳山如果高出最合适状态的几毫米对于“掩”、“放”指法的影响很大,对于其指法力度、出音音质、音量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在连续的“上”、“进”时,到了按弦末端时往往弦的张力加紧,会导致按音虚浮而不入木亦或音韵消失殆尽,特别于音末需急吟时,容易导致指法板滞而无法灵动。笔者试过许多琴,在抚弹《幽兰》时,七弦四徽以上则音韵全无,着实令人败兴,这就是低头、岳山与槽腹处理失败的结果。也许会有人说加大指力就可解决,其实在高水平演奏中,有些音符的处理为了符合情境表达的需要,往往就不应该特别加大指力去演奏,而偏偏就需要用细微的指力去表达那种细腻入微感情,这样增高的几毫米的岳山距离就无疑成为了演奏者发挥的制碍了。一般来说,长期从事演奏的琴家肯定会有自己习惯性的指力表达,这种习惯性如果因迁就于琴器而改变,势必会造成演奏不达意的结果。再者,岳山过高,导音距离加长,特别岳山的木质较硬,对音的削减有很大的作用,这样也是导致弦音多于木音的因素,一张好琴应该是弦音与木音完美的和谐共振,这几毫米的距离对于槽腹腔壁来说是很关键的,对于岳山的高度来说更是关键,这是许多斫琴师所忽略的部份。岳山高低并不是简单舒适不舒适、沙音不沙音的问题,而是指与弦合、弦与木合的关键问题,其实一张琴的发声是整个琴所有部位的振动结果,甚至于甲肉、琴桌、空气等因素,任何一个部份都应该符合和谐发声的原理,做到精益求精。斫琴师本身应该具备高超的演奏水平,才可以从高水平演奏的角度去制造出适合高水平演奏的乐器。
作者:郭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