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泓彦答媒体问

一份媒体的访谈录———
1. 问:您在艺术创作中遇上过灵感失灵吗?运用什么方法来摆脱这样的困境呢?
朱泓彦: 我从不认可“灵感”这一说。艺术创作原本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溢出,某种力量需要你迫切和这个世界对话和分享,你会不断产生许多新的思考并呈现在你的作品里,也许是诗歌,也许是装置,也许是一幅草图,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所谓,凡是刻意规划的、呕心沥血的,用力过猛的,可能最终都会背离了艺术的本质。当你真正去关注生活,专注于挖掘自己的内心,你就已经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相信困境都是暂时的,只要勇敢去实践,相信新的路径就会奇迹般的出现,首先你得是个有趣的,生机勃勃的人,然后才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
2. 问:您如何来解读当代艺术及如何看待未来当代艺术的发展?
朱泓彦: 当代艺术总在科学和宗教的两头摇摆,而深刻有力的作品,其意义就在于作者消失的愿望,创造力往往躲藏于灵魂的深处,创作者必须留在阴影中,作品本身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创作的产生像是一条自我消亡的通道。未来的艺术如何发展?这不是我能揣摩出来的,但毋庸置疑,艺术界淘汰和重新洗牌的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现在的上海有大量90后艺术海归,他们的作品往往有着很强的冲击力,他们的起步就已经与世界同步,这无疑是一轮新的挑战,作为艺术家,你必须不断刷新自己的视野,不断精进和垒积,但不能盲目,因为合格的艺术从业者,必是能够离群索居也会独自繁荣昌盛的那一类!毕竟艺术永远只属于那种更高层次的“人”,脑袋里只想着在艺术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扎圈子抱大腿,与乌合之众合并同类项,那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败坏。艺术也不是一个“事实仓库”,置放谁来看都一样的东西,所谓文化艺术,从来就是人的选择,选择强调此事忽略那事,有人说未来的艺术属于虚拟世界元宇宙,但我更愿意呆在不可能完美但充满挑战的现实世界里。
3. 问:艺术创作也是在修行,您是如何修行自己的艺术修行呢?
朱泓彦: 能不能不用“修行”这个词?因为这是一个被讲烂了的字眼。上面我就说过,当代艺术总在宗教与科学的两头摇摆,要说什么是不俗?自自然然的活着,就是不俗。三观正,无须修,直行便是。清醒的认知才不致于迷失,东方文化把专注度,也就是定力,放在一个很要紧的位置。你看我们的古人,智慧的把人的教育分成三的方面:洒扫、应对、进退。也就是:动手能力、生存能力、取舍的把控。很简单的几个字就已经说明了为人的要义,不是吗?一门技艺可以归纳和传承,但艺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启迪,表达的是个人化的体验和认知,就像一串独有的密码,一种你自己的语言,如果需要人人都可以掌控和理解,那你得有多平庸?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