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摘自王艾石艺术理论,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真正意义的艺术家,一定是时代的开拓者,社会的引领者,其思想与眼界肯定是超越性的,绝不会局限在当代。所以,把握未来社会,是每一位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本章节之所以讨论人类未来社会,旨在为艺术优存定律进行补充性佐证。
智能时代的艺术形态变化
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和人脑将互通互联,构成另一种新量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电脑等功能全部被淘汰,人与人之间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虚实转换互联,波态的交流方式兴起。
例如在日常生活方面,人们也可以使用意念意识转换的波态进行交流沟通,或者用意念意识态给智能机器下达指令。好比你早上醒来,躺在床上就可用意念态指令厨房的智能机器人准备早餐。请注意,你起床不是为了上班,智能时代的大多数人已无班可上,绝大部分工作被智能机器代替。你出门也不必想着开车,想去哪里,像小天使一样飞就行了。如果你不想出门,但又有重要的事物必须到场,那么,你只要把虚拟的自己映射过去就可以了,同样能够达到预定的效果。
在这样一个智能时代里,必然会产生新的艺术形态。比如,艺术家可以将艺术作品以波态的形式映射到宇宙之中,或者映射到你想传达的对象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波态来欣赏感悟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当然,这种艺术也可虚实互换,实现其它形式的共赏共享。
艺术波态化,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在已知的量子力学里已经初露端倪。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颠覆了人类的认知,当然也颠覆了我们的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等。同样,量子力学也影响了人类艺术发展。
我们眼中的宏观世界全部是由粒子组成的,按照现有的量子叠加理论,每一个粒子只有在人观察时,意识就会给你一个实在的粒子,没人观察时,只是一种虚幻波。
作为常人,很难理解量子叠加,其创始人爱因斯坦与玻尔也未必完全了解,我们在这里引用 “薛定谔的猫”的实验来佐以说明。
薛定谔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把盒子接到一个装置上,装置内包含一个原子核与一个毒气设施。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的时候就会释放一个粒子触发毒气设施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你没有观察盒子的时候,原子核处于已经衰变和没有衰变的叠加状态,既可能衰变了又没有衰变的两种状态的叠加,这个时候猫也处于既死又活的两种叠加状态。当打开盒子观察时,猫只能是一种状态,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虽然,薛定谔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量子叠加,但依然存在争议。
1963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家维格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让一个人戴着防毒面具也和猫一起呆在盒子里面。对于盒子外面的人来说,猫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当事后询问在毒气室里戴防毒面具的人时候,回答是猫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他不会说是半死不活。维格纳的这个方案一提出来科学家们就发现问题,即人和猫一起呆在盒子里,人有意识,意识一旦包含到量子力学的系统中去,它的波函数就会坍缩,猫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的一种状态,就不再是模糊的即死又活的状态了。维格纳总结道,当人的意识被包含在整个系统中的时候,叠加态就不适用了。即使维格纳本人在离箱子很远的地方,箱子里的波函数还是因为人的观测而不断地被触动,因此,只有活猫或者死猫两个纯态的可能。
波函数坍缩说明人的意识可以作用于人脑以外的世界。
同样,人类艺意识维态也可以作用于人脑以外的世界,这种对外作用关系一定是波态化的。
这里的外部世界指的是宇宙空间内的世界,意识能否进入宇宙空间以外的世界,目前没有确凿依据。
随着智能文明的到来,量子力学必然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深入人类生活中。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艺术形式波态化将成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认为,人类脑细胞被开发利用率不足4%,也有专家认为不到10%,甚至还有人认为不到1%,其余的绝大部分脑细胞都处于休眠状态。相对的说,决定艺术的脑细胞开发利用率同样较低。当人类进入智能文明时代,一定会有更多的艺术脑细胞功能会被唤醒利用,艺术形态必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本文原作者简介:
王艾石,本名王江,安徽金寨人,定居合肥,自由艺术家,画家,艺术评论家,新艺术定义奠基人,首次提出《艺术优存定律》、《艺术精神回归》、《艺术新起源学说》等全新艺术理论,并重新整理阐述了《艺术本能性》和《艺术基本特征》等相关论点,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明确了艺术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绝对主导作用与意义,第一次明确了人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艺术的结果,并将艺术与工艺清晰分类,为新时代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王艾石为纯粹的艺术爱好者,以艺术开拓探索、理论研究和普及艺术为使命。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研究所创作研究员,两岸书画院院长等职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