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世事一览,行书、朱文印
.
什么是美?这不但是当下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延续几千年跨越不同种族和社会的共同问题。柏拉图的理式说显然无法完全符合美的事实情况,难以消除人们的疑惑。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也不可避免地,在好奇心驱使下,向这座难以征服的高山攀援而上。
小心翼翼地沿着美的比例,从形式的公式中摸索向永恒的美,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论著中寻求落脚点,在自然景物与古希腊的雕刻间寻找抓手处。大部分也就没能摆脱绝对美的范围,他们认为自然美在比例和色泽,其本身就是美的,也就永远是美的。艺术美是摹仿自然美,也就应列入不变因里。
“古代人觉得他们美,我们也一样觉得他们美,许多时代的潇洒和习俗的更替都不能使它们减色”。“诗的情节整一在本质上就是完美的,在一切时代,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它都是如此。”这里面有美感普遍性这一方面的特征,有其现实的依据和道理,但结论下得过于匆忙了,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检视一遍现实存在的所有美感的类型和表现。
.
.
.
有人就注意到了美的变化和不确定之处,“美是这样综合在人体上的,我们对它们的判断是这样没有把握,以至于我们可能发现两个人都美、都很好看,但这两人彼此之间在尺度上或在种类上,乃至无论哪一点或哪一部分上,都毫无类似之处。”
在更大的差异面前,绝对美就显得十分无奈与尴尬了。人们从实际生活中就能注意到美与丑和鉴赏人的立场密切相关。事物对人的社会意义影响美丑的分别,同一个事物,在不同角度美丑大相径庭。这已经触碰了宗教对神的绝对信仰,被打成“异端邪说”,实实在在地受到裁判与监禁。
一旦发现漏洞,就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百分百确定无疑状态。已经进步的人文、科学、技术,让人们的认知不可能再次倒退回中世纪的时代,理性和直接的经验成为人们坚信的真实,进而以此不断反思旧有的传统理念,这种碰撞汇集成为时代的进步潮流蜿蜒向前。
.
.
.
达·芬奇在《笔记》中说:“经验,这位在足智多谋的自然和人类之间充当翻译的人,教导我们说,这个自然在受必然制约的凡人之中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只能按照它的向导-理性,所交给它的方法去发挥它的作用”。他认为人们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运用经验将自然的给予转换为人的艺术创作。
将美的基础放到了自然、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之上,相对于宗教的唯心论断,更加接近了真实的情况,让美的研究转到了现实与经验的正确方向上来。总体上虽然没有摆脱艺术摹仿自然的传统,但更深入的认知和探讨,终究会发掘出事实的真相所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不同的流派站在各不相同的角度,从绝对观念、从现实主义、从形式主义、从娱乐、从教育等各方向提出截然不同的论点。分歧与对立的激烈程度,不下于当下文艺界的纷扰混乱,这种争论并不是毫无益处的,在开放的新兴文化思想环境中,反而是思想和认知进步的动力。
.
.
.
.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