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雄奇野心 苍凉悲壮 ——浅析蒋志鑫先生大荒系列作品

  认识蒋志鑫先生,是1983年经一位诗人朋友的介绍。先生是带我认识和了解中国画的第一位老师。我们一起从崆峒脚下的平凉走到黄河之滨的兰州,从黄河之滨又走进燕山脚下的北京。一路走过了四十年的时光,先生从青年走到古稀,学生从少年走到白头。今天在想给先生写点什么的时候,才静心梳理这四十年的岁月,如同幻觉,去而复返,时隐时现。四十年中,先生每个时段的画作我都能熟悉于心,历历在目。先生对穷究大荒的奥秘,已步入一种神化的状态,进入物我幻化的一种易象创造境界。运用他特有的形式组合,结构胸中潜像,运用他特有的笔墨语言,揭示他内心深处的精神意念。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从早期的写意陇东到逐步走进表现西域旷野的运化奇观;在混茫与冥冥的画境中蕴含了他对神奥和宗教的虔诚。他深沉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审美体验,已不在停留对自然表象的描绘,而是进入表现“天人之合”中的精神深度。先生在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以及自然素材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使他把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形式、构成因素溶进自己的制作,强化了视觉效果和绘画语言张力。《离离原上草》、《天泻铜液》等系列作品运用纪念碑式的构图形式,强化了高山仰止的体积感和黄土高原宏大的气势之美,章法上极开阖抑扬之变,吟黄天厚土的浩荡壮歌,作品中无不显示出大自然未被驯化的倔强个性和天高地阔的宏大气派。蒋老师的山水画,追求的是旷野莽原的雄奇野性和高山仰止苍凉悲壮的美。他的创作寄情大荒莽原又通天地神奥,遣笔运墨任性慷慨,造境构意磊落驰骋,气象奇伟宏富粗犷,形成了他自家卓然不群的美学品格。他以自己不断创新的创作实践,推动着中国山水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几十年来,先生奔波于黄土高原至西域南极,笔下展现出了无数洪荒大漠的荒蛮与力量之美,每幅画面都追求着一种与主题默契的野性美感。《朝圣敦煌》取叠加式仰视的构图,人物与躺平的佛头居画面中心位置,体现出一种宗教般的庄严肃穆。高阔的崖壁和层层向上的弧线将视线推向天际,使画面形成一种空旷无垠的张力。《黄土魂》、《天籁》、《黄河晚唱》等许多作品,都表现出蒋老师对悲壮的张力和壮阔形式的苦心追求,使画面整体块面的构成和力度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从而使作品以极大的爆发力出现于他的笔端。在创作的选题和方向上,蒋老师从不停步在他既定的前进道路上,他的许多创作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一意孤行,一直在画他的画,同时也在用他的方法来教导他的学生。先生创作经历之旺盛,涉猎地域之广大,历史至今,恐无出其右者。我非常认可中央美院薛永年教授对先生作品的这几句概括性评价,薛先生说“蒋志鑫的大写意山水画,气势磅礴,气象很大。他所表现的大自然不是被驯化的,是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与宇宙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天人合一”。在蒋志鑫先生的系列创作中,有广袤沉厚的黄土地。有飞流直下倔强倾泻的黄河。有无垠的沙漠和神秘的敦煌。有三千年生死神驻之胡杨。有心随天赖的亚丁和香格里拉。有穿越昆仑的雪域高原。有原始野性纵横草原的牦牛。有触碰南极冰雪童话的处女地。有惠风和畅笔墨淋漓的花卉和书法。这些作品都传达出一种摄人魂魄的大气派,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伟大力量,心中由衷兴起雄奇野性、苍凉悲壮和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感。在近现代时期以来,中国画的卓越成就包括了语言风格和笔墨运用的更新、绝不止于艺术语言和风格技巧的层面,而是突显于精神内涵的拓广与深入。蒋志鑫先生穷究奥秘的雪域和大漠荒原的创作,史诗般的倾泻出荒原雪山的神圣和遥远大荒的崇高,有力的拓展了中国画艺术表达的精神领域。
       西域和南极的荒原雪山作为绘画题材在蒋志鑫先生的发掘和探索下,必将深深的嵌入到中国画近当代的艺术史之中。这将给后来的艺术创作者以启示,启示他们以现代的人文角度和视觉经验去解读西部,为大西域和南极雪域高原的艺术创作题材的挖掘和探索注入新的血液。
           孟佐民  2022年2月21号成稿于温哥华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