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海洋画派思辨之三

  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开启海洋绘画新风貌

  继承中国画传统精华,创新发展,探索创新适合表现海洋特点的绘画技法,开创海洋绘画新风貌,这是海洋画派技法体系的基本观点。

  提到中国画,其绘画工具与材料、绘画种类和技法等民族性自然决定了中国画永恒的传统性。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了中国画的传统,就没有中国画。中国画发展的历程就是从传统中延袭精华并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国画两千年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传统为基础,不在传统上创新,主张个性自由,以自我为中心,恣意渲泻个人情感,甚至以丑为美,就会陷入无理想、无秩序、无和谐的极端个人主义艺术表现,这是西方“反审美”、“反崇高”、“生活即艺术”的“当代艺术”论调,完全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美术作品要以内容和形式的美使人“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相背离,这样的作品必将失去其审美功能,起不到教育人民、陶冶情操的社会作用。抑或只重传统,默守陈规,不图创新,总在前人的作品中讨生活,也将会渐渐枯萎了艺术的灵性和激情,终将丧失艺术生命。任何一位画家,只要你选定了用中国画语言形式来表现客观世界和内心情怀,就注定了你必须学习掌握中国画传统,融会贯通,创新突破,才能闯出自己的新路,才能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将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才是每一位画家唯一的选择。

  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统的发展。中国画的传统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承认和实践,在历史发展中一直得以保留和延续的优秀艺术元素,比如意境、笔墨等。中国画的创新是深入了中国画的传统,进而对传统的突破,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在意境表现上,中国画传统美学意境特征以是否传神、畅神、气韵生动为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使作品的意境美具有中华民族美学的精深性、丰富性和先进性。中国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经济、政治制度下的社会心态反映,画家的主观意识和作品的思想性必然带有时代烙印,新世纪、新时代的到来,必将为中国画作品带来新的气象,意境自然也当随时代。至于笔墨,是中国画最显著的传统特征之一,作品中的笔墨凝聚并传达了画家的情感、学识、意趣、品味等诸多创作主体信息,成为作品必不可缺的承载美的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笔墨传统的延续发展成就了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对于当代中国画家,不但不能让“笔墨等于零”,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融合其他艺术优长,形成画家个性笔墨特征,来丰富笔墨的表现力。

  一、海洋画派传承了中国画传统美学意境特征。

  (一)海洋画派作品对中国画传统美学意境特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指出,在当代美术界,艺术家的创作“应以大美为真。天人合一为之‘大美’。这个‘真’是天地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应该具备天人合一的品质、社会和谐的品质、对人类发展有益的品质。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在现阶段要创作代表中国的、代表当代的精品必须是天人合一的。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与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代表这样一种大美精神的作品才能够影响世界,才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画精品所应具备的意境要求。意境既是传统的,又随时代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海洋画作品的面世,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海洋画科的创立、中国海洋画派的诞生,对中国画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它填补了中国画海洋画科的历史空白,这一画派以继承传统为主,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开创海洋画新风貌,其技法体系的基本观点符合中国画的客观发展规律,且其作品反映“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气概,既有笃实的思想内涵,又兼备与反映作品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作品所揭示的人与海、天与海、石与海的相融,人、天、海、石合一的大美境界,表现出人与海洋、与自然、与世界和谐、发展、共生的意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追求的目标相一致,起到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社会作用,这是海洋画派作品美学意境特征的时代意义之所在。

  (二)海洋画派继承了文人画“物我合一”的美学意境特征。

  在我们感受到海洋画派浓郁的时代气息之外,又看到了它对传统文人画的意境美的继承。

  中国画的意境,是指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以及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和主观精神的统一,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呈现出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物我合一”是文人画意境美的特征之一,海洋画派的作品明显具有这种特征。文人画要求画家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自我情感的寄托通过含蓄的意象描绘以及蕴涵其中的画之境界来表现。主张画家要以审美的眼光、虚静的心胸去对自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景,其画作呈现出审美主客体融为一体、充满诗意的意境。海洋画派的艺术家们通过对大海、礁石、浪花、天海一色、日月升替的自然现象观察,捕捉大海瞬息万变的不同画面,记录画家内心被激荡的情感体验,并与画家生活的时代相联系,将画家个人感悟与人民群众的心声相联系,把人民对时代、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对人生与自然的哲理开悟,通过笔墨的激情写意奔放于激浪澎湃、大潮涌动、海天苍茫的画面之间,使绘画作品达到“心源”与“造化”的和谐统一,达到人、天、海、石合一、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其画面展示出海的动态之美,将画家与受众的主观心海与客观天海紧紧相联,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凡是看到海洋画派作品的人无不感到个人心灵瞬间被苍茫大海所融化,其波澜壮阔、海阔天空的磅礴气势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冲击力和征服力。

  (三)海洋画派承袭了文人画“清净空远”的美学意境特征。

  “清静空远”是文人画的又一意境特征。他们的作品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写意,告诉人们以静观动,保持心灵澄明清静。海洋画派的作品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了无限的道,教会人们在人和海、天、石等自然的关系中探讨道义,不少作品充满了清静空远的意蕴。如作品《海角》(宋明远作),画面描绘的是一隅海角,时年旷远,人迹罕至,水痕深深,无风无浪,无声无息。画家通过细腻的皴擦,匀净的晕染,营造出一派空灵的意境,仿佛面对这隅海角,人们疲累的心得到了安抚,奔波的脚步得以停歇,不由的闭目畅神,去聆听自己的心跳怎样和海隅倾说。作品《深情》(宋明远作),大胆突破墨色束缚,用大片的兰表现海的深、静、远,那兰色的夸张运用,表现出海晶莹剃透的纯净,仿佛瞬间融化了人心的浮躁,净化心灵,淘冶情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大海的深情。比如表现海夜里的月色、退潮后的沙滩、黄昏的海上夕阳、风平浪静时海面的平阔、天海相连的无垠等等,这些画面里所呈现出的空、静、远的意境,不仅展示了大海柔美虚静的性格特征,也揭示出以静制动、宁静致远的深刻寓意,教会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要虚怀澄静,胸襟博大,遍观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坚定人生志向,终达理想彼岸。这也是人生“道”义之一,达到了用作品表现“道”和用作品教人“道”的目的。

  (四)海洋画派继承了文人画重“神”用“韵”的造境方式。

  “神”、“韵”是文人画的生命和灵气,重“神”用“韵”的审美意识对文人画意境的营造产生了积极影响,海洋画派的作品继承了这种造境方式。一用“传神”,就是突出对所表现事物的个性特征的精妙刻画,比如海浪遇石而阻所形成的浪花、泡沫、飞沫,海石长期在海水的击打下所形成的特殊纹理、形态,通过勾勒、留白、晕染、烘托等技法表现,形成画面磅礴的气势,而达到身临其境之感,这是画家将海的“神”传导过来,也是通过“传神”的手段来营造意境之“韵”。二用“畅神”,通过审美主体对自然海洋和画道进行仔细观察和熟谙之后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即注重海的本原性与力量----“气”,重视在海之“气”中造韵,以实现海洋画的大气生动之韵,使观众愉悦进而达到“畅神”之目的。正是“神”、“韵”的重用打造了海洋画作品的意境美。

  二、海洋画派继承、发展、丰富了中国画笔墨传统基因。

  中国画的笔墨,指的是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和烘、染、破、泼、积等墨法。笔与墨在中国画中完成造型、写意、表趣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没有笔墨就没有中国画。但是笔墨技法、结构与笔墨情趣并非一成不变的法则,“笔墨当随时代”,在传统基础上,超越与突破,融域外造型艺术的优点为己用,以求似中之不似,同中之不同,共性中之个性。许多杰出的中国画家均在传统笔墨基础上,以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笔墨增添新的因素。历史上,顾恺之“屈铁盘丝”线描法、张僧繇用色晕染凹凸之风、曹仲达“曹衣出水”的“曹家样”,到近现代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吴冠中、岭南画派等,他们都是在传统笔墨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成就了其杰出的艺术典范。单纯摹仿前人笔墨,不融个人生命灵性的笔墨,终将把中国画笔墨传统带进死胡同,历史上文人画最终走向没落就是很好的例证。

  海洋画派面对古今、中西艺术的交融与交锋,何去何从,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做出了回答。他们继承中国画传统笔墨基因,同时恰当地将西画之优长融入海洋画技法中,形成中西合璧的完美艺术表现。又因每个人对中国画笔墨运用技巧的不同,对西画借鉴与使用程度的不同,长期探索实践创新的重点定向不同,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和风格的不同,加之每个人对海洋的审美认知和取向的不同,使海洋画的表现丰富多样,构图、笔墨、色彩、形式诸方面既显示了海洋画派的群体特征又极具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认为,只要能把大海画得活起来,动起来,轰鸣起来,咆哮起来,营造出大海的神韵意境,被人们所接受,那么他的艺术表现就是成功的,就是寻到了适合表现中国海洋绘画的新技法,就是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丰富和创新,就是发展,就会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线在海洋画中具有重要地位,用线来表现海水的流动感,仍为海洋画派画家所沿用。另外,海洋画多以海礁、岛屿、鸥帆为衬景,对这些重要景物的勾勒、皴擦,线是必不可少的。海洋画中最重要的是海水的起伏、流动,在流动中形成的波、涛、浪、涌,更精彩的是海石与海浪搏击而形成飞溅的浪花,还有大海浩瀚的气势,这些形象表现的关键靠墨与彩的整合运用,每个画家在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的方法,如泼墨泼彩,积墨积彩,明暗虚实,湿法晕染、留白等。对于留白,海洋画派画家郭文伟认为:“海水的波涛、浪花、高光水面以留白表示,其暗部以不同力度的墨线、墨块或淡彩加以皴、染。而由于这里的物象主体是近水,所以,表示千变万化、石尤怒捲、拍岸排山的波涛和浪花等具象水体的留白,在这里却成了画面主体意象中的实,即画面上的具象形态相反,除画面中的海雾、云天留白为虚空意象外,海水波涛和浪花等主体意象侧下方的糊涂不清的阴影部分和阴暗岛礁以及山石的深暗坡脚等却成了画面意象中的冥虚,成了挤衬波涛浪花的辅助意象。正是由于这种具有双重承载功能的留白对海洋画意境的统领,使这种阴阳相济、虚实相生、以近水为主体意象的当代中国海洋画,展现了它独特的艺术美和融汇中西的艺术包容性,显示出它无限的生命力。尤其在中国焦墨海洋画中,留白是其意境中最活跃、最具感染力的元素。”

  我们简析宋明远先生的海洋画技法。宋明远先生在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广收博览中外绘画技法之长,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形成一种融中外,承古今的绘画方法,在他的海洋画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画笔墨技法的传承,如线描,勾勒、皴擦、留白、晕染、烘托等,同时,他的作品传达出水彩画的透明、轻快、流畅感,油画的丰富、厚重、沉着、光泽感,甚至有版画的刚健、年画的柔美,而这些元素的融会贯通打造出中国海洋画的意境与笔墨特色,是独具艺术风貌的。表现海石的轮廓和肌理,长直线勾勒其形,短直线、斜线皴擦表现其质,并敷以色墨增强其质感,而对海浪的表现,多留白,用没骨法,根据波浪的不同变化所形成的态势,以不同的色墨块面层层累叠皴擦晕染,表现出海浪的灵动,恰当地使用淡墨淡彩渲染和烘托,来表现大海的苍茫浩瀚。同时,根据日升月沉、风晴雨雪、四季变化的客观规律,结合个人情感以及对每幅作品的审美意趣来对礁石、海浪用色,所以我们看到宋先生笔下的大海,有的蔚蓝,有的碧绿,有的灰暗,有的铺满红色的霞光,有的礁石上点缀着苔绿,岸边也时有迎春的黄、嫩柳的绿、枫叶的红、冬雪的白,画面色彩丰富,用色用墨剔透匀净。宋明远先生近些年的海洋画作品多以彩墨写意,湿法晕染,一气呵成,追求不同笔触的墨彩相互渗透所达到的似与不似之妙,以形写神,简约明快,大展笔墨韵致与情趣,使海浪的畅意奔腾扑面而来,浩浩烟海尽现生动气韵,可见宋明远先生的海洋画技法已臻自由洒脱、豪放随性而又不失法理之至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堪称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观海洋画派作品,我们感悟“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海洋画派不囿前人传统,努力发掘新的古人未曾涉猎的创作领域----大海,深入生活,细致观察,投身大海怀抱,将自己的艺术意境、人生意境放之自然海洋,使自己的精神、心性与灵魂同自然海洋无限的博大精深相融合。这种融合画家人生追求、学识修养以及自然海洋生气为一体的生命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海洋画派画家的人格魅力,他们与大海的相亲相合、人海合一的的高洁思想情操和海一样宽广博大的人生胸怀,自然流淌在笔墨之中,创作出气势磅礴的海洋画作品是自然而然的,不足为奇的。同时这些艺术家们具有承古开今的艺术胆略,在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中提高艺术功力,同时具有对时代前行的洞察力和把握力,这些优秀品质成就了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前瞻性和独创性。这些优秀的中国海洋画作品,所以能闪烁美的光辉,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深受人民喜爱,是与画家人品的高尚、艺术智慧的独到和艺术功力的精湛分不开的。

  海洋画派继承传统,中西融合,创新发展,使海洋绘画作品以古老的中国画形式承载着大海的大美内涵并洋溢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创造出中国海洋画气势磅礴,空灵深远的意境美,创制出中国海洋画的新语言,独具风貌,开启一代海洋画新风。

海洋画派研究中心

2012年5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