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应天齐:一个人的当代艺术史

应天齐版画《西递村系列》  

  应天齐讲述了一个年少轻狂的小故事:“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时候,由于喜欢当代艺术,我经常在班上夸夸其谈,但素描却是一板一眼很认真地按学院方法画。有一次我进教室之前,在门外听到班上的同学在议论我,说应天齐就会夸夸其谈什么前卫观念,素描却画得如此保守。要知道,当时前卫艺术在国内刚刚萌芽,美院的一些学生已不认真画素描了。我那时年轻气盛,一推门进去就对他们说,“我的前卫不是装出来的,马上做个展览,媒体的头条一定会报道!”在同学的追问下,应天齐脱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抱着宣纸,骑着自行车把北京街头所有的痕迹都拓印下来,比如城墙的砖痕、平板车上的木纹,柏油路上的车辙我全拓下来,然后再剪再拼成作品,媒体能不报?”同学们都惊住了,顿时沉寂下来。但是晚上回到宿舍的应天齐却沉默了,“那会儿我每天晚上睡在床上都在想这件事,但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时还是不懂所谓当代艺术是什么,要是现在就能想明白,拿摄像机把过程录下来,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很过瘾的展览。”

  如果要追溯应天齐当代艺术的启程,这或许便是源头。他前卫的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萌芽之时便已先行。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的先驱劳森伯格将西方的当代艺术带到北京,其对现成物的运用和西方当代艺术超前的理念,给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带来巨大震撼,也给予应天齐的创作思想强烈“撞击”,让他顿悟“当代艺术”是什么。“劳森伯格对我的影响是在艺术观念上,我认为他的展览在1985年的时候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步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对当代艺术的迷恋和理解,是从芜湖到北京求学的应天齐的最大收获。“我们当时问劳森伯格,你作为西方人怎么做中国的作品,他说他有一个屋子里装满了中国的东西,天天泡在里面感受和思考,但是他说他不想变成中国人。”这让应天齐恍然大悟。殊不知,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年代,狂热者们多数想变成“西方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大多数艺术家前进的路径也是先将自己变成“西方人”,最后再变回“中国人”。

  一开始便坚信自己的文化能与当代艺术碰撞出火花的应天齐,从始至终有着十分清晰的艺术线索,但这种坚持和耐心似乎让他在当代艺术之路上比别人慢半拍,这也是后来外界对应天齐仅仅是“版画艺术家”的误会所在。

  让他成名又将他局限的,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影响很大并被载入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版画史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画。然而在漂亮版画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混合材料作品。实际上,让应天齐成为“版画艺术拓荒者”的《西递村系列》没有动过一刀,全用的实物拼贴:木纹、沙、头发等。在应天齐看来,版画就是拿刀将一个平滑的表面弄得凹凸不平,而劳森伯格对现成物的利用让应天齐将目光从平面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带有纹理的材料会让画面来得更加自然。

  后来,在《西递村系列》版画作为舞台背景出现在黄梅戏《徽州女人》中时,应天齐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大型装置。

作者:曹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