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董继宁作品集后记

  记得幼时在山乡的小学念书,有一篇课文的题目是《小车不倒只管推》。文章是讲一个勤劳的农民学大寨,“改天换地”的先进事迹。这个故事之于我,比那些遥远的先贤们“囊萤映雪”、“悬梁剌股”的事迹要来得切实许多。

  在山里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小车推过了我的少年,又推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从田间到村头,小车上曾满载着我春耕的希望和秋收的喜悦。也曾有些许无奈和茫然。

  担着简单的行李,进城念大学。每到周末,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跑展览馆、图书馆,或去郊外写生。自行车伴我走过了“而立”、“不惑”的岁月。

  驾驶着不断增大排量的汽车,奔跑在一个个喧闹而又陌生的城市之间,真有另一种“行易”、“知难”的困惑。

  从木质而钢、铁,从独轮而二、四轮。一切都似乎在“与时俱进”。惟独这小车情结难以释怀。

  “骑”和“驾”的感觉总没有“推”来得实在!

  ……

  在艺术的道路上,“小车不倒只管推”是我的座右铭。

  或许就是山里人的那股犟劲使然。哪里是尽头?不知道。一直到推车人推不动了时?

  推着小车,我竟走进了“知命”的旅程。车,还要向那无尽的尽头推去。有时忘记了日月晨昏,朋友们说我是将“夏利”当“法拉利”跑。对朋友们的“笑骂”,我只能笑答:“小车不倒只管推吧,推到哪算哪!”

  ……

  推车确实累。但是,偶尔回头,气喘吁吁地看看远处木轮轧过的辙痕,也还是颇有兴味的。

  推车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无须借助链条和引擎,也无须看那些冷冰冰的交通指挥灯和各种“禁行”、“转向”的标识。一声“劳驾”或“借光”,就会得到许多的方便和笑脸。

  这里,要衷心的感谢为我打造这小车的父老;帮我将小车拉出泥沼和指明前路的师友;当小车坏在半路上时,给予我帮助的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们。

  真的,非常的谢谢你们!

董继宁

2006年5月于砚田半亩堂

作者:董继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