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杨应时:艺术博物馆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2015-06-12 16:36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6月1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此次论坛将持续2天的时间,分为三部分: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高等艺术院校国际校长论坛、美术教育主题研讨会。在12号上午举办的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部分,共有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术教育人士发言。本场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主持。

  下面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副主任杨应时先生的发言。他是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硕士,也是博物馆教育的硕士,同时是哥伦比亚大学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博士,也是著名的艺评家、策展人,现在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副主任,也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美术教育学系教授博物馆美术教育课程。曾经策划过“为教育的艺术空间—中美艺术教育博物馆的研讨会”,还有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考察和许多国际项目。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艺术博物馆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

  杨应时:前面很多专家已经就艺术与艺术教育对推动社会创新有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作为,已经有了很精彩的演讲。我想结合近年来中国美术馆艺术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所做的探索和我个人的思考跟大家进行分享。

  今天讲这个话题,可能要考虑它的背景,一是艺术博物馆教育专业领域在中国的兴起,诸位教授专家比较了解,这是比较新的现象。如果说是比较早的对艺术博物馆教育,特别是在狭义的美术馆的教育方面有研究,在国内进行推动的,大家不能忘记一位美术教育的专家,就是钱初熹教授,她应该是中国比较早的就国外的艺术博物馆的教育,特别是对美术馆的教育进行比较多的介绍和研究的。这个领域在中国的业界是非常新的,即便是在中国美术馆,也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其他的沿海地区,比如广州、上海稍早一点,也就是十多年的历史。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学术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都是不够的;

  二是艺术博物馆教育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面临前所未有的建设和发展的高潮。目前中国已经有4000多所博物馆,在美术馆领域,也是数百家,有人说达到了上千家。在这些领域里面,按照国家的要求,每个博物馆都有公共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职能,要配备专门的人员,有的还是很大量的人员,来推出相应的教育服务。这对从业者来说,或者是作为这方面的研究教学的教授专家来讲,或者是学这方面专业的同学来讲,这都是很重要的发展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因为我们怎么样去面对它,在学术方面准备好了没有,在理论方面准备好没有,在实践方面准备好没有,这都是一些问题。

  在这当中,还有很多发展的可能性,从美国同行的演讲中已经看到,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很深入的探索。中国近年来也发展得很快,但还是面临很多问题。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可能性,很多新的机遇,有很大的创新的可能。

  接下来,我想简要结合我所做的了解和研究工作跟大家进行分享。这个图片是大都会博物馆,它是很重要的面向社会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场所。

  艺术博物馆要经常性的向公众展示和解读艺术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教育做得好不好,决定这个博物馆的水平,也决定它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

  这是我在大都会博物馆随机拍摄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年龄,他们都在学习。

  从广义理解艺术博物馆教育,它要为广大的公众求知学习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活动,包括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教育的使命。

  也有比较狭义的对艺术博物馆教育的理解,是指知识丰富、具有创意和专门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专业人员,将学习和教学原理有效运用到对作品的诠释和展示等具体实践中。目的是促进观众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并把这些能力划到他的生活当中去。这是更大意义上的社会创新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教育部门针对不同的观众人群所做的教育服务。

  有专家说博物馆的教育,应该是对观众的服务和尊重,研究博物馆学习的方法,建立观众和博物馆的关系,拓展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体验。

  在博物馆从事这样工作的人,他们要有什么样的必备素质和条件呢?我综合了一些专家的研究,包括知识、能力、经验,包括跟艺术相关的、跟博物馆相关的、跟教育相关的、跟观众相关的、跟管理、营销策划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也包括很强的沟通能力,包括写作、口语。合作的能力,博物馆的专家也特别强调了,项目策划和管理的能力。不要以为在博物馆里面从事博物馆艺术工作的就是一个老师,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管理者,包括财务管理、技术的运用等等能力。

  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培养这些人才的途径无非就是工作实践、院校教育、专业的培训、业务的交流等等。余丁老师也讲到了,院校的培养方面刚刚起步,中央美术学院做得是比较早的,但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更多的工作是在实践当中,特别是业界相关单位结合他们自己的工作进行的。

  接下来特别结合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对艺术博物馆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跟大家进行简单的汇报分享。主要是通过一些图片给大家展示我们所做的工作,以及我们的探索和思考,主要包括与国内外业界专业人员开展的研讨交流、与国内外机构合作开展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面对大学生的实习生培养计划、海内外的高校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探索。

  这个话题,我在全国视觉艺术馆教育研讨会上跟大家分享。与国内外业界专业人员开展研讨方面,近几年,特别是跟美国、德国、台湾等地开展了比较多的交流,也有一些国内业界的交流。这是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美博物馆艺术教育研讨会。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规模比较大的博物馆艺术教育的研讨会,参与的主要是美术馆、博物馆领域的专业人才、馆长和管理者。我们邀请了来自美国纽约的博物馆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学者一起进行交流。举行了一些现场教育活动的工作坊。

  这是我们跟德国合作还是的博物馆教育的交流。

  博物馆观众拓展的研讨会,主要是由博物馆的业界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参与的交流培训项目。

  我们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连续五年一起推出美术馆管理与公共教育主题研讨会,每年的暑期和春季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这是刚刚举行的中国博物馆教育交流讨论会,由德国国家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和中国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

  这是我们和台湾美术馆开展的艺术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交流,已经连续几年开展。

  这是我们和国内的美术馆同行开展的美术馆与少儿研讨会。

  馆校合作的主题工作坊。

  在美术馆上课教学研讨会,主要是针对学校老师进行培训。

  和美术教育的专家进行交流分享。

  在博物馆界开展的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讨交流培训。

  第二部分是与国内外机构合作开展的专业人员培训培养。我们从2006年开始举办中美博物馆教育交流培训项目。跟德国合作开展的KUMA培训研修项目。与中国美术学院开展的相关研修培训。

  这是以前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主任何琳在美国考察学习博物馆教育。

  这是由美方的博物馆专家到中国来,跟中国的同行就博物馆与青少年儿童教育进行交流。

  我们也和其他的专家一起开展博物馆运营和推广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业界专业人员的培训。

  开展了志愿者培训。

  第三部分,在座很多都是大学的老师和同学,我们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近几年面向海内外高校学生的实习生培养计划。

  从2009年1月开始,每年固定接收来自台湾的大学生到中国美术馆实习,现在已经接收了28位7批的学生,他们体验中国美术馆的运营、参与教育活动的策划,一起学习交流。为他们量身订作了相关活动。很多都是他们自己策划的,本身就是人才的培养交流。他们也体验各方面的工作,参访北京相关的文化机构。他们在实习期间策划了面向亲子家庭的教育材料、教育导读手册。他们回到台湾以后,完成了每年一本的实习报告。

  还有其他时间的实习生培养,学生在暑期参与各种活动,包括大学生的报告、培训、交流。他们参与实施了学术性的讲座。

  这是由实习生自主策划的教育活动、艺术沙龙活动。今天就有几位我们的实习生。项目的方案、评估,整个过程都是由他们组织实施的。

  我们也组织实习生开展参访、调查、考察的活动。这是在尤伦斯中心调研儿童教育活动。

  第四部分是与海内外高校合作共建的教学实训基地。我本人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艺术博物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研究生课程,从2009年开始探索,到现在比较成形。从最初的8个学生,到现在每次课上有3、40位学生。这是课外的考察和现场教学。

  这是课程的宗旨,将实践和研究结合起来,将讨论和讲授结合起来,将国内和国外的情况结合起来。

  这是他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调研儿童实践活动。他们也要完成很多作业,包括写作的作业、报告、实践。还要完成项目的策划、实施、调研。

  这是他们到全国各地,每人调研一所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完成很好的考察报告,有些还发表了。

  这是我们美术馆和高校合作在馆内开展实地的教学实践。我们跟中央美术学院开展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研讨活动。

  这是由美院的学生策划的,在美术馆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

  这是我们跟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开展的跨界互动的活动。

  这是结合新媒体艺术和现代舞,举办的中国美术馆之夜活动,面向全北京市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

  一些跨界的针对儿童的教育活动。

  结合这样的案例讨论,我们也有一些思考。我觉得应该加强开展艺术博物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还是要更加深入地结合理论研究,也就是和高校、专家学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的人才培养才会有更多的深度。要亟需开展切合国情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全国各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相关工作,还是很多基于国外的经验。要真正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和理论,是非常需要的。

  很多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在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还是停留在形式和手段上的探索,停留在搞教育活动的比较肤浅的层面,包括管理者馆长和教育人员,关注的还是怎么样形成规模效应和宣传效果,而缺少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教育的效果怎么样,也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专业化的人才更是特别欠缺。

  刚刚大家看到的是中国美术馆的情况,这是国家美术馆,地方美术馆举办这种活动的不太多。

  全国高校中设立这样专业方向的比较少,中央美术学院已经从2009年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其他高校是否也有条件和可能在这方面进行拓展呢?因为当地也有很优秀的专家和从业人员,怎么样结合起来,馆校合作起来。

  艺术博物馆教育在中国逐渐形成专门领域的时候,高校应该和艺术博物馆更加紧密地合作,培养出未来一代的专业的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工作人员。

  通过这样的工作,通过这样的努力,通过大家一起合作的力量,让艺术博物馆真正成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传播知识、倡导美育、增进交流、激发创造的精神文化家园。

  让艺术走向公众,让公众亲近艺术,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创新。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的手段。

  这是我简单的汇报。

  谢谢大家!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