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品不要太迷信于著录

2016-04-07 08:59

  近日苏海强在深圳商报上发文说,最近几年,由于“全民收藏”的兴起,投资型收藏队伍空前巨大,他们对古代书画作品是否被著录或被前代的鉴定名家确认为真迹非常关心。特别是当发现古代书画作品被《石渠宝笈》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过则会大受追捧、价格会成倍上涨时,他们很多人对著录由依赖甚至变得迷信起来。

  其实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尤其是古代艺术家的艺术品不可能都被著录,著录本身必会有遗漏。古代艺术家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很难出个人作品集,其作品即使被著录,也只是作品的尺寸、主题、创作年月等文字介绍,并不会有图片。另外,著录本身也会有错讹,权威的艺术品著录《石渠宝笈》尚且有错,艺术品市场上的很多著录,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绘画应由时间来确定其历史地位

  有人画画,就会有人评画。这差不多是美术界的常识。亦如谁都可以画画和看画那样,谁也都可以评画。近日林木发文指出,由于每人都有每人的口味,权威说了也不一定算数。其实,真正优秀的富于个性的艺术家大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观念,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绘画标准主观性太强,最突出的例子也许是画坛焦点全国美展。哪些入选,哪些落榜,哪些获奖,哪些获金、银、铜奖等,都涉及主观性极强的标准问题。

  那么,这绘画就没有办法品评并确定其历史地位么?也有,那得靠时间。清人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部画史亦是一部绘画思潮史。不领风骚数百年之人,记他何用?此又为绘画评论之定则。

来源:新浪收藏中国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