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花为尚——关于大写意花鸟画于青花瓷的思考

  对于青花瓷我神交已久。青花瓷与水墨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有血缘关系,文化渊源一脉相承,它们是中华文明中两颗璀璨的明珠。每当我看到精美的青花瓷都勃然心动。纸上水墨能分五彩,瓷上青花也能分五彩。幽幽泛青的白瓷,加上灵动、晶莹的青花,显得那么单纯、质朴、高贵与古雅。多种瓷类我都能欣赏,但对于青花,我情有独钟,心向往之。中国画以水墨为尚,瓷器艺术青花为尚。

  瓷是石与火的结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从采集优质瓷石和高岭土二元配方,到淘制成泥,手工拉坯成器,再施以青料绘制,喷上透明玻璃釉,最后经过高温烧成,前后数十道复杂工序,譬如坯体干燥的风向气流影响,窑内温度与气氛的控制等,任何一点闪失都会导致全功尽弃,况且还有色釉自然窑变的偶然因素。可见一件完美艺术青花瓷的诞生是何等的不易,可遇而不可求矣。

  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书画杂志邀我赴景德镇画瓷,我倍感兴奋。瓷器是中国的发明,是国粹,中国水墨画也是国粹,两种国粹的结合,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与契机。但是如何画、画什么?作为大写意花鸟画家的我,能否在瓷中一展身手呢?我心中没底。另外,怎样使这次实践在学术上有意味,也一直是我思考着的问题。

  其实,作为生活用具的陶瓷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留下了原始先民们不断追寻审美功能的心路历程。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就是原始陶器与原始绘画的美妙结合。雄浑博大的陶器上,原始先民们用粗笔大墨绘上了鱼、蛙、畜、兽,天地山川以及人类自身生活的图案,它显得那么自由、和谐、充满了阳刚气息而憾人心魄,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明光辉篇章中的仰韶文化。

  景德镇青花瓷始于公元13世纪初叶的元代,发展至明清为鼎盛,美誉波及海内外。

  景德镇瓷器历来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瓷依皇室需要由御用画工绘制图案,再由景德镇的瓷画师在皇室专设御窑厂内按图绘制,烧制成后供宫廷享用。官窑瓷图形繁缛精美,体现了皇室的荣耀与尊严。但由于刻意为工而缺少了艺术品应有的情感生命体现;民窑瓷器多为庶民百姓日常用品,因此,民间工匠们的作品往往是在下意识中表现了生活情感和朴素的审美情趣。他们随抛随掷,任意挥洒,一气呵成,图案自由、生动,具有生命活力。但由于造型能力薄弱,文化内涵不足,图式大多显得过于松懈与粗糙。

  清末民初以来,曾有过画家参与画瓷、制瓷,从而丰富了瓷器的绘画内容,提升了艺术瓷的绘画性和观赏性,但他们的创作多为工整细丽的工笔粉彩,这些画家当时的名头不大,档次也不够高。因为历来具有文人身份的画家往往不削与匠人为伍,这是历史的局限。

  在瓷画艺术发展的今天,能否将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笔墨、图式、境界移植嫁接于现代青花瓷中,产生出一种既有丰富文化内涵,又具博大、雄浑之美和充满丰富情感体验的新的青花瓷呢?我看可行。

  水墨写意画之“写”是指“抒发”“倾泻”的意思,也指书写,书法用笔,书法的笔触美;“意”是境界,是诗情画意;“大”就是大方,大器,大手笔。大写意、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中的高端学科,博大精深。写意画通书法、通唐诗宋词、通中国戏曲和园林建筑、通老庄哲学、还同禅。中国画的大师往往都是大写意。大写意不是简单的粗笔大墨,而是笔简意幽。它雄浑中呈现妩媚,放逸中尽见精微。我认为,中国大写意绘画与青花瓷相结合,或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既可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也可为青花瓷的时代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可以想象,当一批大写意花鸟青花艺术瓷精品呈现在您面前时,它素体晶莹,古雅天然,笔精墨妙,赏心悦目,文质相契,天人合一,这是多么美好之境地。

  当然,作为大写意画家画瓷并非易事,隔行如隔山,这不是简单的移植,更不能生搬硬套。由纸上平面挥洒转变为瓷胎立体绘制,其中器型的限制,图形规律的转换,用笔用水的掌控,各种不同青花料干湿浓淡的把握等等,都给画家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但,有难度才有魅力,有期盼才有动力,有付出方能有收获。

2008年元月于京

作者:汤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