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沿革 相传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乘舟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舍其杭(方舟)于此,因有"余杭"、"禹杭"之名。春秋时先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又属楚。秦并天下,于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设钱唐县。西汉承秦制,仍称钱唐。新莽时改称泉亭县。东汉复改为钱唐县,属吴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4县,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州,首次有"杭州"之名,并将城池由灵隐山下迁至柳浦西(今江干)。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6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大业三年(607)改为余杭郡。唐武德元年(618)置杭州郡;武德四年(621)因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天宝元年(742)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杭州,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8县。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于893年建都杭州,历5帝共86年。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分设钱塘、仁和两县;大观元年(1107)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9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行宫于杭州,改名临安。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于此,称行在所,历8帝共148年。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军攻下临安,复改名杭州。元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以钱塘、仁和二县分治)。至正二十六年(1366)改置浙江行省,仍为省治。明改称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杭州府城设钱塘、仁和两县,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1914年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属各县归钱塘道管辖。1927年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仍为省会。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杭州,5月24日成立杭州市人民政府。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