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6月20日,“七十二变·2025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圆满落幕。在为期三周的展期内,这场艺术盛宴不仅为杭州这座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览期间,多个毕业作品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据统计,展览每天接待近3万人次,其中非专业观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充分展现了毕业展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展览现场
在持续热度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通过各种平台,多方位了解到创作者们的创作初心和创作理念。当展览落幕,热搜退去,毕业生们忙着撤展和奔向下一路口。我们复盘这一个属于城市的艺术盛事,探讨一个问题,成为毕业作品爆款,然后呢?
那些在全网爆火的作品
今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以“七十二变”为主题,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良渚校区、南山校区,浙江美术馆、世界旅游博览馆、全山石艺术中心及全城媒体展区七大展区同时开幕,共呈现20个教学单位总计2971位毕业生的3000余件毕业创作。“七十二变”源自七十二物候,其指向的是中国人的世界观、自然观,是中国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认知与把握,是引导生产生活的方法论。“变”既是万法齐举,亦是灵光闪烁,是造化演绎。艺术之“变”,既破茧抽丝,又熔铸新生。
要说今年国美毕业展的火爆作品,在象山校区展出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生聂士昌的《滴动仪》是毫无疑问的榜首。该作品通过机械传动的方式模拟水滴落入水面所引起的涟漪波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罗盘元素和自然界中的水波纹进行同构。青铜质感搭配机械科技感,作品旨在探寻中式宇宙中的微小变化与宏大秩序之间的某种联系,以及背后的某种宇宙法则。
来自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装置艺术《墟王》,成为浙江美术馆展区的关注焦点。废弃小物的堆积与毕业生赵小锋的“王座”形式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荒诞而迷人的氛围。除了视觉冲击,作品更在内涵上引发思考。通过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物欲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们在物质世界中的孤独感和迷失感。
同样来自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作品《盖伊·福克斯之夜》由毕业生汪洋、梅淑琦共同完成,被评价为“精准戳中了‘打工人’的痛点”,通过由三组微缩模型和一段时长2分50秒的影像,展现了办公室、地铁站和十字街头三个现代城市中常见的场景,传达出一种空旷和孤独的氛围,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在世界旅游博览馆展出的《与AI讨论七次“明月出天山”》来自中国画学院毕业生邵若栩,作品以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为载体,使用AI作图与国画并行的方式,使算法生成的虚拟山水与传统笔墨在“诗性造境”中共振。
毕业作品成为爆款,不仅意味着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关注,更代表了创作者在艺术道路上的一次成功突破。然而,爆款作品的诞生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为创作者带来了人气和流量,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持续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
聂士昌是因为朋友的通知,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在网上火了,然后开始关注网友反馈:“在毕业之前,我并没有想过这些作品会火。我也看到了很多人对我作品的解读,我很开心。作品的意义在于留白,可以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种开放性是我所追求的,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聂士昌在现场为观众导览作品
聂士昌将此次展出的五件装置视为自己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总结。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兴趣以及对机械美学的探索,聂士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做了很多尝试,被选中的五件则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和代表性,而且来自三个不同系列:《滴动仪》《璇玑仪》和《循回仪》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周易》和太极为蓝本而创作;《律动》是一件习作,而最后一件《枯木逢春》来自第三个系列,目前更像是一个概念,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
聂士昌即将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他将延续对传统和机械的兴趣。他深刻感受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学科交叉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以我创作的机械装置为例,我认为至少需要三大类能力:首先是审美修养,这是最基本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其次是机械原理,要对物理原理和传统原理有深入的了解,并学会如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最后是实际操作能力,包括焊接、抛光、打磨、接电、建模、绘图等。只有广泛涉猎、积累更多知识,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除了专业的学习,大量的阅读也给了他很多启示:“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哲学类书籍,《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很多时候难以完全理解,但是一些基础的如五行的相生相克、卦象等等会有一些浅层次的了解。比如,我最喜欢六十四卦中的谦卦,上为坤、下为艮,高山隐于地下,它象征着谦虚低调,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坐在小屋中的赵小锋
赵小锋形容自己的作品为“不算特别火爆”——虽然在圈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热度相对有限。”但是这次创作和观众带来的反馈,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本科期间,我掌握了许多技能,如电子音乐制作、DJ、VJ、建模、游戏引擎操作和简单编程,也通过这些技能承接了许多艺术和商业领域的工作。然而,读研究生后,我将这些技能搁置,全力投入到纯艺术创作中,甚至有些技能已经生疏。如果这次毕业作品失败,我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面临生存和工作的困境。但是结果让我非常欣慰,因为我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通过创作养活自己。”
赵小锋将自己毕业后的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谋生,二是创作。前者会承接一些委托作品或美术相关的工作,主要依靠建模和软件操作等技能;后者则是更专注于自媒体创作,多生产一些有趣的‘整活’和周边。
赵小锋将黄永玉视为自己的职业偶像:“艺术创作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我最敬佩的艺术家是黄永玉先生,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创作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希望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抓住这个时代独有的、有价值的内容,并将其融入作品中。我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找到一种自然、洒脱、平和的生活状态。对我来说,艺术不仅是表达,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感到充实,也让我在创作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爆款毕业作品的成功,往往源于创作者对社会热点的敏锐捕捉、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以及对艺术形式的突破尝试。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所说,同学们的精彩作品,既有对这个时代的敏锐洞察,又有内心感悟的充分表达;既有扎根本土的文化领悟,也有放眼全球的世界眼光。大家都在时间的尽头寻找空间的绵延,在空间的交错中体悟时间的重量。
社会关注与艺术追求的平衡
自2009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率先汇聚所有专业的毕业作品,面向公众集中展示,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向社会推荐优秀人才,开艺术学院之先河。2019年,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毕业展狂欢冲破了学院围墙,走向杭城,形成联动各界、遍布全城的艺术盛宴。
展览现场,观众排队观看VR作品
毕业展不仅是广大学子历经四年成长走向社会接受检阅的舞台,也是全杭州的盛事、最大规模的社会美育现场。展览的最后一个周末,良渚校区的展览现场排起了长队;在展览的最后一天,一位杭州妈妈在工作日特意请假半天带着孩子赶到现场,感叹微缩模型作品“不明觉厉”。
观众在留言本上留言
在展览现场看到,大部分的作品都在作品旁边标注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沟通账号。周边出售后留下的空匣子,涂写得密密麻麻的留言本,都是现场观众与作品互动的结果。有不少创作者在作品旁为观众耐心答疑,还有更多的交流在线上发声。
来自绘画艺术学院的康力方在作品《空地》上写上了一段话: 此作算是过渡作品,并非我发展创作方向。若您想了解更多,可联系我。在毕业展期间,康力方接到了各种联系电话,有的人来询问作品价格,想要做收藏;还有人想要看一看他的其他系列作品。
毕业展不仅是学生展示作品的平台,也是艺术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场所。观众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观众喜好,为未来的创作提供参考。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每年的毕业展都会评选出金奖、银奖和铜奖若干。来自动画系的作品《金城驾校》和《是妈妈呀》分别获得了今年的金奖和银奖,而在张贴在放映室外的投票名单,这两件作品也获得了具有明显优势的观众投票。这些毕业创作不仅在艺术表现、技术水准、情感共鸣等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反映了观众对这些作品的高度认可。
展览现场
毕业季期间,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大樟树平台、动画与游戏学院人文空间、民艺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全山石艺术中心等展区同步举办与抖音青年艺术家计划联合发起的毕业季创意市集,涵盖匠心手作、传统非遗、数字艺术、实验文创等品类。创意市集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为核心,旨在挖掘和推荐优秀毕业生作品,并推动作品的商业成果转化,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