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齐白石印风的“农民意识”

2015-06-24 00:00

  印中有我

  惭愧世人知

  齐白石的印章见证了个人的艺术构思和成就。他从民间艺人向文人书画家演变,积淀和成熟的过程非常特殊,由此决定了齐白石在篆刻方面经历了不断学习、临仿、变化乃至完善的漫长过程,直至衰年才形成艺术风格。齐白石学篆刻虽然起步较晚,因为有木工手艺基础,造就了过人的臂力和腕力,而且模仿能力强,加之极其勤奋,最终形成不事雕琢、大刀阔斧的霸悍风格,展现出阳刚之美。因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他较少受成法限制,不落窠臼。平生喜用“天真烂漫”“颠倒纵横”等字词,说明他所在意的不是那种正襟雍容的士大夫品味,而是返璞归真后的自然、教化之外的野趣。齐白石向来视篆刻为世间痛快事,鄙弃亦步亦趋的“做摹蚀削”,一再申明“不愿作裹脚小娘”,推重“脱尽凡格,不见做作,即为佳刻”。其自作诗中类似观点比比皆是,诸如“欹斜天趣非神使,醉后昆刀信手来”(《为门人罗生画石斋图并题》)、“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题赵大廷印存》)等。

  不可居无竹

  “艺术之我”时时流露:“世之俗人刻石,多有自言仿秦汉印,其实何曾得似万一。余刻石,窃恐似秦汉印。昨日友人陈半丁称,此印纯是汉人之作最佳者,因工力所至也。”(《批“汪之麒印”》)“余刊印由秦权汉玺入手,苦心三十余年,欲自成流派,愿脱略秦汉,或能名家。”(《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

  “现实之我”在润格启事中多见,本质就是自食其力、两不亏欠的“农民意识”。换个角度说,此乃文人的骨气、艺术家的独立人格,是“艺术之我”的基础。

  借山门客

  齐白石最早的润格是1902年樊增祥所定。定居北京后,齐白石多半自定润格,最常见的告白是“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

  流俗之所轻也

  初到北京,齐白石当时还租住在法源寺时便写过一个告白:“余年来神倦,目力尤衰。作画刻印,只可任意为之,不敢应人示……。刻印不为者:水晶、玉石、牙骨不刻,字小不刻。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

  鲁班门下

  1931年的《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则明示:“画刻日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余印”主要是指名号印以外的闲章、词句印,这说明他不愿为别人刻词句印。从现如今所见各类齐白石的印谱大致能够看到,为他人所刻词句章远比名号印要少,而他自己所作词句印大抵与其画意、诗意相通,因情而发,表达个人的喜好、期望、情感等。

  木人

  进入生命秋天的齐白石成功变法,做到了印从刀出、印从书出、印从人出。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