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津画中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痛并快乐着

2015-09-16 15:52

2015年9月10日,由龙美术馆主办、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和玉兰堂协办的大型展览“无名者的生活——李津三十年”,在龙美术馆(浦东馆)盛大开幕。展览由汪民安博士策划,从“'85 新潮美术运动”为起始回溯李津三十年内的创作历程,以文献资料为辅助,呈现100余件作品,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0月10日。

1985年7月《江苏画刊》发表的李小山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开篇即说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水墨画都面临着自身发展演绎的危机。当代的中国水墨画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这份传统,试图将水墨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当代化。水墨或以媒介、或以中国符号、或以实验材料等方式进入到当代艺术领域。

在对抗水墨画终结的这场浩浩荡荡的战役中,李津成为了一名勇猛的战将。80年代,他前往西藏这片充满了神奇力量的土地,开始了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探索。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摆脱了中国笔墨定式的束缚,将西方绘画中的表现主义融入到水墨画中。他画中的某一些夸张,充满谐趣的人物形象,不禁地会让人想起东汉四川地区的击鼓说唱俑。 这些说唱俑是汉代的俳优,他们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

不同的是,在李津的作品中,这些人物是被放置在自己所谓的“享乐主义”的情境之下, 他们在生活、在表演,在自恋。他们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享受美食与爱欲。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享受”和“放纵”是幸福的,并且希望一直延续这种状态永无止境。然而,在策展人汪民安看来,艺术家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尼采所说的末人的状态,这是一种对终结的无力感,是悲凉。

李津将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呈现于画面,使画面充满了一种饱和的扩张感与侵略性。画面中的各种美食、人物、文字的堆砌了一种恐惧,这是一种曾经缺失了的,或者潜意识里害怕缺失物质的恐惧,画面只有物质的侵占,没有精神的呼吸。有意思的是,画面中的食物代表了生活的世俗性,而文字本身则隐喻传统,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化,这两者在李津的画面中有意思地交织在了一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文字更多地是给画面创造一种肌理的效果,但它却被物质的东西所覆盖了,它成为了背景。

正如展览的名称《无名者的生活》一样,李津描绘的不是个体,他表现的是一个无名的群体,是沉默的大多数。我们也许都能够在她的画作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我们正在进行着物质狂欢的盛宴,或许我们也正在经历着一次精神的贫瘠。在这两者之间,我们痛并快乐着。

新闻发布会现场

▲ 新闻发布会现场,左起: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艺术家李津、策展人汪民安、玉兰堂负责人伍劲

夏季风:展览以明晰的线索对李津三十年创作进行了学术梳理,完整地呈现了李津每个阶段的变化,让观众得以全面得了解这位不断在探索的艺术家

伍劲:李津作为新水墨旗帜性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与生活相吻合,呈现了非常丰富而真实的形态。玉兰堂之前完全没有做过水墨的经验,我是李津老师的收藏者,这次《民以食为天》又重新激发起了我对艺术的兴趣。

汪民安:李津的作品不仅仅只表现饕餮之欲,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30年,一个普通生活者的历程,他们就像是沉默的大多数, 正如这次展览的标题:无名者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有很强的社会史的意义。

当今社会,西方世界失去了沉思的、自我否定的能力,这被称之为尼采的“末人”状况,而李津的作品将这一面阐释的特别好,或许他看到了其中的悲哀。80年代我们都谈理想,现在都不这样了,我们现在都谈“吃”,与动物没有区别。

纵观这30年,李津的作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70年代末-80年代初,尽管李津处于学徒时期,但艺术表现语言也很成熟。

2. 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画面中表现了一股愤怒与咆哮。

3. 90年代至从西藏回来之后的阶段,画面中逐渐停止现代主义的尝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4. 近期创作:宴饮阶段。

李津:作为一个北方画家,这是我在南方做的非常大型的展览,我想在江浙一带接受考量。宣纸和水墨,以及古人的作画方法与这一带非常合适。我认为我的心中是有南气的,因此这次我挑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我觉得我的风格是很自然的发展的,我不认为85年的作品不如现在好,这其实并没有可比性,并且,我对绘画的喜欢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因为龙美术馆和非常好的策展团队的努力才使得展览经得起推敲。

开幕式现场

▲ 开幕式现场,左起: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玉兰堂负责人伍劲、艺术家李津、策展人汪民安、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

▲ 开幕式现场,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致辞

刘益谦认为这是龙美术馆第一次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大展,对李津老师的到来表示了感谢。

▲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汪民安致辞

汪民安在致辞中总结了李津绘画的四个阶段。

▲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李津致辞

李津认为这次展览的举办找对了合作伙伴与场地,对主办方龙美术馆、协办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和玉兰堂表示了感谢。

▲ 开幕式现场,众嘉宾合影

凤凰艺术”访谈篇

▲ 艺术家李津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关于三十年回顾展

李津:这是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展览,而且时间跨度很长。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呢?从1985年所谓美术界就开始知道李津了,到今年30年,当然我们这次展览的作品不仅仅限于1985年,还有更高早一点的作品。因为我是画水墨的,虽然是做的当代艺术,但是我觉得水墨画家好像一直不那么顺畅,比别人顾虑都多,所以我们走到今天好像有些东西被大家认同或者被大家介绍,好像迟了一些。但是通过我自己回顾看我的展览,我也觉得确实就是我们是跟中国当代艺术同步的,水墨只是说作为一种中国人更了解的工具或材料,它的亲切感胜于其他画种。我又是一个这么关注当下生活,包括我周围人的这么一个艺术家,所以,我的画跟着时代走三十年到今天也没有落下,还是活在当代,也在画当代,这三十年的作品我还算满意,我希望这个展览一结束,我把我的包袱都放下,能更释怀一些,更主动一些,就是更任性一些去从事后边画的创作。

关于西藏之行

李津:西藏是我当时很年轻的时候去的一个神秘感很强烈的地方,对一个美院刚毕业的人来说,受过那么多院校的正统教育的人来说,有点天高皇帝远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我在西藏的创作就是很自然的,我忘掉好多我过去学习的,或者说过去要求的一些规矩。那是一个跟我们汉文化不太一样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我在这个地方也无从去担心传统还是当代,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反倒成就了我,那个时候这种表现性的夸张,胜过后来的作品。那个时期就是赶上一个西藏的环境,赶上我那么年轻,回北京之后,就感觉完全就开始生活在人群当中,好像在西藏的生活一眼就望不到边,回来之后一眼望满大街人,我觉得自己开始很地看平实地看待生活,看待我的周围的一切。后来我发觉安安静静地、很平和地看这些东西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我自己,表现这种亲切感的方式,所以,我觉得我的作品后来生活化以后,慢慢的好像观众多了,喜欢我的人也多了。

关于尼采的“末人状态”

李津:我也不太清楚“末人状态”,但是,我始终知道人没有好结果,起码你生命不能永远的延续。如果说我是往一个死亡上走的话,我不如避开不好的东西,多想点好的,正面的东西,一个人本来就够惨的,如果还活在黑暗面里,我觉得就不好了,起码我不喜欢,特别不喜欢。

关于“新水墨”

李津:新水墨我觉得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这三十年被叫好几次,先说我是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后来又变成新文人画代表人物,最近又改成新水墨代表人物。这些名词就是所谓跟保守一点东西的区别,新和旧。我一直不是以非得要标榜自己当代来考量我的成就,或者地位。我觉得无论画什么,用哪种方式,喜欢什么类型都不重要,你作为画家就创作好了。但这也还是有标准的,比如说造型的能力,刻画东西的生动感,对颜色、笔墨的控制,我这次好多作品都是第一次到上海,我知道江浙这带人都太挑剔,所以,作为一个北方画家我还特意选了一些让他们能看到我还有吸引力的地方,有精准的地方,我特别希望南方朋友好好挑挑毛病。

关于作画方式

李津:全是默写,很即兴。我从来不起稿子,只要我这段状态好,就没有问题,如果状态不好,我脑子会一片空白,不可能创作,所以我也没有太长期的作品。

关于自我形象的重复出现

李津:自己画自我形象,我觉得多多少少我这人还是有点自恋,还是有点显现个性。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不能主宰谁,但在画里能主宰一些人,因此,我会把自己放得很重要,此外,我一看我的形象也还是入画。对我而言,绘画可能比什么都亲,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我觉得我可能最后所有计较也就在这上面了,我关心我的画能不能画得好,能不能让更多人喜欢。我觉得有两点摆脱不了,可能一个是兴趣,另一个就是确实认为自己也就只能干这个。

关于未来的艺术创作

李津:这个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因为我不会去先设计一种风格。我是有一点想变化了,一直这样画我肯定不满足,而且我对水墨有一定的判断,我们从工笔开始,从很仔细的描绘开始,慢慢要走向一种释放,而这种释放是有来源的。无论从梁楷到徐渭,包括到傅抱石,这些疯狂型的画家都有特别精准的把控能力。也就是说中国水墨真想飞起来,飘起来的话,你一定要先在地下好好待过,站过桩,但是到最后的境界,我认为如果你不去向书法一样抒写起来,更显现心性的话,你就不是大级别的艺术家,所以我肯定希望最后我是能飞。

▲ 策展人汪民安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汪民安: 李津的自我个性体现在他风格突出的绘画语言,画面活波、有灵气。他早期的作品能够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我认为李津基本上还是一个比较感受型的艺术家,他可能不一定非常明确地受到一些理论和观念的影响,他的作品与生活联系紧密。如果他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的东西,就会用绘画表达出来,他不是一个跟着理论走的人。

李津很丰富,各种风格都尝试了,但是我觉得他到了晚期的时候,画食物时是偏饱满的,可能是因为李津喜欢美食,或许也跟以前的那种物质匮乏也有关系,恰恰是因为我们原来经过了长时期的匮乏,现在就尽可能把它堆满在画面上,让画面尽量琳琅满目。在他的作品里,其实能读出尼采所说的末人状态。在这个展览中还呈现了李津在西藏时期的作品,将他的艺术综合全面地展示出来了,让我们能够发现一个跟我们之前认识一样的李津。

▲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夏季风:李津实际上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创作了。那么当然八五新潮的时候,他已经是广为人知了。尤其是在当时,像中国美术报等媒体上都登他的作品《西藏组画》,他是当时特别前卫的艺术家,同时也参加八五大展,我们希望从呈现他从八五新潮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整个创作的一个历程。从中可以看出他不同的时间段,创作的风格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对李津的了解是来自于《饮食男女》,像描绘北京胡同的作品,包括《西藏组画》系列,好多人可能都不太知道。那么在这个展览里面,这次都呈现出来了。

他在西藏那个时期的创作,关注精神维度的东西很高。那么,后来的题材创作,可能看上去对日常化的东西关注更多。比如《吃喝玩乐》《饮食男女》,那么正如这个展览的名称“无名者的生活”一样,他实际上希望把自己的身份放在跟像其他无名者大众的这么一个生活去创作。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尤其是在1949年以来,官方所提倡的一个创作大致的方向,概念是这样的,比如说艺术家应该是为人民创作,导演也是,作家也是,作家为老百姓写作。那么,这么这种口号在某种程度上,是会让艺术家有点居高临下的,跟观众不是对等的交流的这么一个关系。所以说李津日常化的创作实际上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转化为日常的无名者的身份来创作。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也会发现他的一个创作是让人感觉到特别亲近,当然,除了这个日常化的场景之外,我们从他的作品里边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人的精神状况阐释地还是非常准确的。

我非常看好李津的创作,他的作品有非常大的开合度。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

▲ 西藏组画 纸本设色 尺寸不一 1984

▲ 西藏组画之九 纸本设色 48×43cm 1984

▲ 西藏组画之十二 纸本设色 48×43cm 1984

李津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里,进行了各种与西藏有关的绘画尝试,他围绕着西藏的灵智、风俗、宗教和艺术展开了一系列的绘画实验,这些实验有他独自的体会和经验,这是他自己隐秘的西藏想象。它们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坦率地说,这些绘画因为具有强烈的私人性质,而且很少展出,它们并不为人所知。这是李津的喃喃低语。

▲ 待产图 纸本设色 39.5×49cm 1997

▲ 红嫂救兵 纸本设色 43×45cm 2007

▲ 聚 纸本设色 26x465cm 纸本设色 2008

▲ 聚(局部) 纸本设色 26x465cm 纸本设色 2008

▲ 妙手回春 纸本设色 40.5×43cm 2002

▲ 圣帕特里克节快乐 纸本设色 38×43cm 2013

▲ 于无声处 纸本设色 138×69 cm 2015

▲ 满园春色 纸本设色 98x900cm 2015

▲ 大涤图 纸本设色 17x135cm 2015

▲ 想看你飞的模样 纸本设色 39x45cm 2012

▲ 左:喇嘛与经书 纸本设色 137x69cm 1993 右:真身 纸本设色 137x69cm 1993

▲左上:外练筋骨皮 纸本设色 40x44cm 1998 右上: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纸本设色 40x44cm 1998 左下:内练一口气 纸本水墨 36.5x42.5cm 1999 右下:外练筋骨皮 纸本设色 40x44cm 1998

▲ 饮食男女 纸本设色 35x137cm 2014

▲ 民以食为天 纸本设色 180×98 cm 2006

▲ 今日盛宴 纸本设色 52x230cm x3 2012

▲ 颂歌 纸本设色 250×400cm 2015

▲ 印尼行 纸本设色 19x28cm x16 2015

▲ 合影图 纸本设色 37.5×44 cm 1996

▲ 速写 纸上铅笔 39x27cm x2 1981

▲ 枇杷润肺 纸本水墨 28x105cm 2006

▲ 青城大萝卜 纸本水墨 28x105cm 2006

▲ 清爽图 纸本水墨 28x105cm 2006

▲ 晓云 49x44cm 纸本水墨 1977

▲ 第一张国画肖像 纸本水墨 45.5×39.5cm 1978

▲ 青城册页 纸本水墨 43x38cm x9 2014

作者简介

▲ 李津

李津1958年出生于天津,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学期间,他开始关注新美术思潮,于80、90年代多次赴藏创作“西藏组画”,并参与“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和“’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等展览,是“'85新潮美术运动”中的重要艺术家之一。李津在西藏的现代主义尝试非常明显地摆脱了水墨画的传统。自上世纪90年代,李津开始 “胡同市井”、“练功”、“动物”以及“饮食男女”等系列创作,作品主题越来越日常生活化的同时,他找到了水墨传统在当代的切入点。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艺术家:李津

策展人:汪民安

主办方:龙美术馆

协办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玉兰堂

展览时间:2015年9月10日至2015年10月10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浦东馆)一层大厅及第一展厅,上海市浦东新区罗山路2255弄210号

(凤凰艺术 姚睿 李凯 上海报道 责编 黄珍珍)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