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18 00:00
大象是徐累老师的粉丝,作为中国当今新水墨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徐累的作品在传统的笔韵中赋予了当代的无限创造力和情感,每每个人带来醍醐灌顶般的视觉享受。9月18日,"赋格"——徐累个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作为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力作,贝老将西方建筑的现代语境融入到了古老而纯粹的江南清韵之中,这种奇妙的中庸之道与徐累老师的作品有着诸多不谋而合之处,那么徐累笔下传统而又虚幻的空间放置在苏州园林围绕的当代建筑空间中,会产生怎样奇妙的视觉体验呢,开展之前几个小时,大象独家探访了还没有完成最终布展的展览空间,并有幸得到徐累老师的单独招待一对一的导览了整个展览,赶在展览开幕之前,大象赶制了这篇报道,希望看过之后,能够让没有能够到苏州的朋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徐累:能够在苏州博物馆办这次展览,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隔空交流可能是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这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45度角的秘诀",从公元二世纪山东津县朱鲔祠堂画像,到四世纪顾恺之《女史箴图》,十世纪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一旦出现院落、回廊、屏风、家具之类的物体转角,必定落实在45度,无一例外。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也有着浓重的45度角情结,卢浮宫金字塔、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这些经典的不朽之作都是45度三角形的增殖,几乎是贝聿铭先生建筑语言的DNA。
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再现了虚设的三维空间,它们的远处有一个灭点,而中国式的透视是散点透视,而中国式的透视则是散点透视,因此,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才会产生长卷,产生江南园林这些形式,这些散点透视都是以时间作为建构的,就像李商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体现了中国艺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中国式审美。有了这样的架构,我们从中就发散出了千变万化中可能性了。
《虚归》 1997年作
这幅1997年所作的《虚归》被放置在展厅的最中间,一方面是因为里面的元素是贝聿铭大师的中国银行,在苏州博物馆办展,我借此向贝聿铭大师致敬,而另一个原因便是这种45度角的中国式审美的隔空对话,其中的很多理念是暗通的。
徐累的作品赋予戏剧性的特征,墙壁,帷幔,屏风,如同舞台的间隙装置,生灵在里面游荡,没有来历,而观众在外面观看,也恍然如梦,"潮打空城寂寞回"。徐累多年来致力于东方式对前世的招魂,他在叙作中颖悟反观,透过反观还原生灵的缱倦、颓废和绝望的气息。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曾经这样说,"我们观看,我们期待,我们接受了,我们理解了。当戏结束,图画消失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我们,我们都已融入了古老的戏剧中。"这便是徐累的作品给我们的触动。
《如梦令》 2015年作
徐累:这幅《如梦令》是我专门为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的这个位置专门定制的,之前也有一些艺术家在苏州博物馆办展,而这个空间对于每一个艺术家而言都是一个难点,因为这面墙本身就是对外开窗的,这种园林式的开窗本身就是一种景观,如何在不破坏自身作品视觉的前提下又能够和环境协调统一,这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画得比较大,把背后的两扇窗户都挡掉了,因此,现场这幅作品就挂得比较高。而也正因为如此,画作中的马"走钢丝"的状态就让人觉得更险了,这幅作品中的45度角元素和苏州博物馆展厅的45度角和谐的成为了一体,竟然让马走钢丝产生了韵律感,而感觉有一点招摇吧。(笑)而画作上方的天窗本身也是一个景观,天气好的时候,蓝天白云,竹影摇动,正是"午梦千山,窗阴一箭",这个感觉太棒了。
《一生悬命》 2009年作
徐累:这幅《一生悬命》放置在《如梦令》对面,应该是相呼应的,一根绳索横穿画面,平衡着他这个世界的轻与重、虚和实、生与死,但是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里面是一具鸟骸,这象征着是如今我们已经被损害的自然,尽管我们仍然在坚毅的往前走着。
"叠像"系列是一组实验画稿,源自徐累以往作品的图像并加以叠印。他的作品本身有文本性的特点,不过,这次艺术家却是以自己为本,通过技术复制转化成新的画面,在奇妙的二度经验之后,发现蕴藏于实物内部那些"虚"的难度,"幻"的深度,"混沌的法度。徐累发明了测量"时间"与"空间"的新的透视法,就像爱因斯坦的虫洞理论所表述的那样,图像以一种看不见的速度,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多重轨道上来回穿行,相撞,抽离,剪接,粘合,最后形成充满玄机的界面,这也许就是宇宙存在的奥秘。
——鲁明君
徐累:这批作品是我在做画册的时候随机叠印的,在印出来之前,根本没有人会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但是最终的呈现却成为了我们这个展览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再一次诠释和思考。我们读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看过《盗梦空间》,在现代人的演绎之下,时间和空间往往是错乱的,互相交织的。这批作品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是错乱的,但是结构上感觉又是如此的天衣无缝,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概念,对于透视和空间的概念会有很大的启发。这种概念的提出或许会引发一些艺术家去进行类似的创造,但是我可能不会再去刻意的画这样的创作题材了,这种是纯粹随机的一种创作,我的画本身可能太理性了,而这种随机性或许是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中正所需要的吧。
《天净沙》 2015年作(局部)
在左侧的一个展厅,这组绢本的《天净沙》是徐累特别为这次展览而创作的,徐累以苏州博物馆庭园山石为原型,并重新加以演绎,水上的山峦境与水下的拓扑虚影,形成复相的节律,追循回旋。整幅画与博物馆的实景之间,形成了虚实相映,彼此观照的视觉场域,借此印证现世,想象和文本的心理距离。
徐累:这组《天净沙》也是为这次展览特地创作的,类似的题材在之前也有过尝试,但是要把苏州博物馆标志性的庭园山石结合到画中,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最终,我选择了用宋代山水画的样式,而又十分写实的笔法去处理,它在我所创作的这组题材中可能是最写实的,最终证明这还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结合。上面是写实的庭园山石,下面是水下的石根,这个世界是隐藏起来看不见的,这便是"赋格"的回声,一场追逐的游戏。
徐累:为了这个空间,我特地在这个展厅中间做了一组这样的苏博园林山石的装置,这个作品叫做"移山"。每一块山石是可以左右移动的,最终会形成千变万化的组合,这种变化其实就是一种时间的概念。我曾经笑谈说,我这个展览是在苏州博物馆“搞三角关系”的,贝聿铭就是用西方的建筑空间和中国传统的江南园林中做回旋,是一种中庸之道,而我这个展览的主题是"赋格",其实就是寻找音乐,建筑和绘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探寻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中庸之道,这组装置便是对这一概念的一种诠释了。
这个房间是以马为主,马是徐累作品中的重要母题,他笔下的马继承了韩干,李公麟,赵孟頫的经典造像,旁及古希腊雕塑及欧洲文艺复兴早期达芬奇的写实造型。徐累在这一题材方面的突破,在于他并非着力描绘马的自然或历史形态,而是将马引经据典的设定为某种意义的象征符号,置身于戏剧性的场景中,诠释他想要表达的历史记忆,个人顽念和欲说还休的色欲幻想。白马非马,亦如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说法:"我们发现,在这里,马被用作时间的象征,但同时也是世界的象征。"
《节度使》 2015年作 绢本木板雕刻
徐累:这种长卷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刚刚说的45度角散视的概念,在这组创作中,我用了绢本和木板雕刻间隔的方式,呈现的是中国传统手卷中引首,画心,隔水,卷尾等等的形式,但是他的装裱的方式又是西化的,而且还引入了木板雕刻的手法,而其中有一段木板帷幔的表现又是我其他作品中所常用的元素,但在这里变成了手卷中的隔水。而整幅作品同样是在搞"三角关系",在中西之间和古今之间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思考,白驹过隙,因此,我们从左至右看到的是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马,虚幻的马和唐代的马,在时间的变化中,他们的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又是一个虚幻的过程。
3000多字的现场报道大象用了三个小时时间整理完成了,照片也都是大象自己拍摄整理的。在这个现场报道的最后大象希望从艺术市场的角度简单做一个总结。如今的艺术市场上,各个门类的差别被越来越淡化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去藏购古代书画或者明式家具,也看到不少书画古董大行饶有兴趣去藏购新潮的当代艺术作品,而对于财富阶层而言,艺术品更多的被融入到了他们的当代生活的空间之中,和谐共融的"三角关系"成为了艺术收藏的主旋律。赋格本身是一个音乐的概念,正如徐累自己所说的,他是在建筑、音乐和绘画中"搞三角关系",在古今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中庸的平衡,在如今这个多元化年代,这样的艺术作品或许正是最具市场生命力的吧!
来源:大象视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