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明上河图》题跋惊现天机

2015-10-15 13:09

  《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百姓劳作之苦”的场景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共有金元明三朝13家的14段题跋,其中曝出许多惊天鉴语,值得深究。尤其要注意的是:早在650年前的元末,李祁就告诫人们不要“嗟赏歆慕”该图,图中“犹有忧勤惕厉之意”,更有被切割掉的明代邵宝跋文尖锐地指出该图是“触于目而警于心”。

  余辉

  近 日,《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书画特展》展出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以下简称该图),这一次十分难得地展出卷后的全部题跋,共有金元明三朝13 家的14段题跋,其中曝出许多惊天鉴语,值得深究。尤其要注意的是:早在650年前的元末,李祁就告诫人们不要“嗟赏歆慕”该图,图中“犹有忧勤惕厉之 意”,更有被切割掉的明代邵宝跋文尖锐地指出该图是“触于目而警于心”。因题跋作者的思想和宦途经历的不同则结论亦不同,他们对该图的内容有着两种截然不 同的思想感受和认识结论。这些被淹没了数百年的思想认识,在相互比较中将会加深我们全面、客观、深入认知该图的本质内涵。

  金人题跋的“升平观”

  幸亏有了金代第一位跋文作者张著的记述,我们才知道张择端的基本情况,如他的名和字,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幼好读书,曾游学京师,后来擅长界画等。题跋 者张著(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2世纪中后期),字仲扬,永安(今北京)人,他能诗文、善鉴赏。金泰和五年(1205),他因写诗出了名,名声传到了宫 中,被喜欢诗文、书画的金章宗召入内廷,赐官监御府书画,负责管理金朝的内府书画藏品。

  接下来的4位金代文人用题诗的方式对《清明上河 图》卷进行了相似的解读。他们看完该卷后产生出的是怀古和伤感之情,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毕竟他们看到的汴京旧宫是一片废墟,他们都是汉族文人,很容易责 怪起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张公药、郦权和王磵等都是来往密切的朋友,他们有可能是在一次文人雅集的时候碰了面,几人依次题写了诗句,题写的地点距旧都汴 京不会远,大约作于1186年清明节之后到1190年之前的三四年。最后一位金代文人张世积的跋诗则是在此之后另外题写的。这4位金代题跋者,均没有在北 宋徽宗朝的生活记忆,北宋灭亡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他们完全是主观臆测画中的景物的位置,丝毫没有考虑张择端为什么要画这张画。

  张公药(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十二世纪中后期),字元石,号竹堂,滕阳(今山东滕州市)人,北宋宣和年间,其祖父张孝纯(?-1144)是太原的降金大臣,官 做到汴京行台左丞。张公药受荫入仕,官至昌武军节度副使。他主要活动在今河南南部一带,到过开封。他连着题写了三首七绝诗,推定该卷的绘制时间在徽宗朝宣 和年间,画的是东水门到隋渠一带,表现出当年的“升平风物”“好风烟”“繁华梦”,今人据此确定该卷的绘画主题是表现“太平盛世”和“政治清明”中的“繁 华”景象。

  郦权(?-约1190)是第三段跋诗的作者,字元舆,号坡轩居士、漳水野翁,临漳(今属河北)人,他父亲郦琼 (1104-1153),早年曾随南宋初军事将领宗泽抗金,后来降金,官至归德府尹。郦权没有当过什么官,实为金朝的一个名士、诗人。他崇尚苏东坡,喜欢 书法,常常与友人结伴到宋宫遗址和废墟去吟诗怀古。他的跋诗说到“东南最阗溢”,想起北宋灭亡,不禁骂起了宋徽宗。张公药等人的跋诗也感染了第四段跋诗的 作者王磵(约1125-1203)和第五段跋诗的作者张世积(生卒年不详),他们或是抨击了蔡京、童贯,或是感叹旧城不在。

  元人跋文的“忧勤惕厉观”

  元代三位题跋者都不用题诗的方式,而是撰写跋文,由于他们与北宋没有直接的关系,惆怅之感渐渐消退了,特别是见识广博的杨准、李祁以其独特的社会敏感开始探寻作者张择端真正的画意是什么。

  杨准(生卒年不详),字公平,号玉华居士,泰和(今属江西)人,擅长文章,当时的文豪虞集、揭傒斯、危素等人都非常钦佩他。元亡后,他就不想做官了。至正十 一年(1351),他得到该卷,就带着图回到了江西老家。至正壬辰(1352),他在故里泰和(今属江西)首次记录了该卷的状况:“卷前有徽庙标题”,这 些,金朝文人根本不提。杨准记述了该图流出元宫和自己入藏的经过:至正辛卯年(1351),他寓居大都(今北京),到处购求古今名人字画。有人将此图推荐 给杨准,说该图原来是元朝内府之物,宫里的裱画师以一幅摹本偷梁换柱,将真本偷出来卖给某个权贵,这个权贵后来镇守真定(今河北定州),帮他管理书画的人 偷偷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人占有数年后,因家事急缺钱,又听说这个权贵要回家了,担心东窗事发,想转手卖给懂画的文人。杨准听后,立即倾囊买下,速返故 里。杨准在跋中也痛斥了“权奸柄国”的祸行,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对《清明上河图》卷的动机进行了揣摩,他的跋文认为:张择端作该图的目的是将当时的社会景 象记录下来,以便于传给后代,这超出了许多史学家的能力,画家画得如此之精到和完美,为此竭尽了全部心思和才华,这可不是一天两天才能完成的,其用心良苦 啊!杨准的说法虽然不一定深刻,但实际上开启了后人对张择端作画动机的研究。

  画家和鉴赏家刘汉(生卒年不详)在至正甲午(1354)年题写了第二段跋文,只是赞赏了该图的细部刻画。

  最 先觉察到该卷不是寻常之作的人是第三段跋文作者李祁(1299-?),其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茶陵(今属湖南)人,元统年间 (1333-1335)进士,官翰林应奉,后因母亲年老多病,回到了江南任职,开始了他的地方官生涯,后来任婺源州同知,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母亲去世 后,他隐居到永新(今属江西)。这个时候的元末江南大乱,战争频繁,他不得不躲入云阳山中,饱尝了世事艰辛。入明后,他仍不失忠元之志,不肯侍奉明朝,自 号不二老人,活了70多岁。李祁长于行、草书,好诗文,著有《云阳集》十卷。他在该卷的跋文题于旃蒙大荒落年(1365),他大约是在江西隐居期间到静山 周氏文府看到了这幅图。他在跋文中认同是图描绘了北宋政和、宣和年间的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之充和财货之盈,更重要的是,他以一个地方官员的目光敏锐 地看到了汴京城繁荣的反面,提出不要以“嗟赏歆慕”心态对待该图,首先断定该图“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他认为,老百姓生活过得很辛苦(即“勤”),不是好 事情,是令人担忧的,街头出现那么多的险情(即“厉”),一定要引起警觉,张择端画这些就是要让当时的人们为此担忧、引起警惕。李祁在跋文里还提到了《无 逸图》,他认为,应该将《清明上河图》卷与历史上的劝诫类名画《无逸图》相类比。“无逸”的意思是不要安于逍遥享乐,这个词来自《尚书·无逸》:“周公 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唐开元年间(713-741),宰相宋璟抄录了《无逸》全篇,记载了周公劝成王不要忙 于享乐的历史故事,并绘成了《无逸图》献给唐玄宗。宋璟借此告诫唐玄宗要励精图治。唐明皇将《无逸图》挂在内殿,进出宫都要看一看,记在心里。此后,朝廷 确定了《无逸图》的规谏作用,后世朝臣经常向皇帝进献《无逸图》。

  李祁将《清明上河图》与《无逸图》都视为劝诫一类的图画,至少看出了该卷对朝廷社稷有着特殊的警示作用,这是元人看待《清明上河图》卷的一大转折,这越来越接近张择端的作画目的了。

  明人题跋中

  两种对立的观念

  该 卷拖尾的明代题跋为5家6跋,即吴宽、李东阳(两则)、陆完、冯保和释如寿,此外还有被裁去的邵宝的跋文。由于明代中后期的朝野盛行颓废了的享乐主义,社 会矛盾不断加剧,其背景与北宋张择端的时代有些相像,明代题跋的作者们对该卷的认识越来越对立,个人的感受也越来越鲜明。

  明代第一个书 写跋文的是鉴藏家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殿试获第一,是一个状元郎。入翰林后, 他一直侍奉宫中,官直至礼部尚书。吴宽长期在朝廷做官,脱离社会,远离民情,他看不出该卷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对此,他是十分麻木的。他关注的是《清明上河图》卷的稿本问题:他认同大理寺卿朱文徵的话,说该图的稿本在张英公家。

来源:新浪收藏中国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