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16 11:44
佳士得宣布将于今年10月14日至11月29日期间在上海及香港举行“音乐的艺术:私人收藏珍罕意大利乐器”私人洽购展览,展出八把珍贵小提琴及大提琴。其中包括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利 (Antonio Stradivari)制作的罕有乐器(四把小提琴及一把大提琴),以及同代制琴家朱塞佩?瓜奈利(Giuseppe Bartolomeo Guarneri) 的作品(三把小提琴),这两位乐器大师的作品已成为顶级乐器的代名词。
“音乐的艺术”展品均来自同一欧洲私人珍藏,让藏家有机会购藏由私人收藏的珍贵小提琴及大提琴。所有乐器均制作于1670至1730年代,当时正值意大利制琴工艺的黄金时代,因此每件乐器皆工艺出众。全部藏品价值近6千万美元。展览由世界著名钢琴制造商施坦威赞助。在上海及香港展览期间,佳士得将举办系列活动,通过讲座、艺术论坛及演奏会与私人藏家、基金会、艺术机构及音乐家进行交流互动。
本次展览呈献乐器的卓越工艺和文化价值,重现十七至十八世纪早期小提琴工艺的历史,透过当时行业的整体发展背景,认识斯特拉迪瓦利及瓜奈利的作品,同时介绍两位大师的创新设计及制作过程,并解释为何这些音色绝佳的乐器能历经五个世纪,不断为无数画家、音乐家、雕塑家、摄影师、藏家及音乐爱好者带来无限启发。
斯特拉迪瓦利
斯特拉迪瓦利制造的乐器结构优美,旋即获得欧洲权贵垂青,包括西班牙、波兰及英国国王、佛罗伦斯的美第奇家族及其他名门望族。及至十九世纪初,朱塞佩?瓜奈利的小提琴获大师级小提琴家尼可罗?帕格尼尼 (Nicolò Paganini) 赏识,令他们声名大噪。两大制琴家族的小提琴在音色方面各走极端,斯特拉迪瓦利的小提琴以细腻嘹亮的音色见称,而瓜奈利的作品则较深沉雄厚。
无可否认,这些描述或偏于概括,因为斯特拉迪瓦利的小提琴音色已有多种变化。事实上,两个家族制作的大部分小提琴都拥大独特鲜明的个性,乐手要细心摸索才能驾驭。部分著名演奏家只会选用其中一间家族的小提琴,但亦有不少人有幸能同时拥有两大家族的珍贵乐器。由十八世纪中起,制琴师只会模仿斯特拉迪瓦利及朱塞佩?瓜奈利的设计。
虽然克雷莫纳的小提琴工艺源于阿玛蒂家族,斯特拉迪瓦利及朱塞佩?瓜奈利的作品却成为演奏名家的首选,至今仍是人所渴求的乐器。斯特拉迪瓦利制作的琴型尺寸及比例多变 (克雷莫纳的斯特拉迪瓦利提琴博物馆收藏了他制造的12把小提琴),包括早期采用的阿玛蒂琴型、1690年代较狭长的“长型琴”,以及其事业黄金时期及晚年使用、琴板较宽的“大型琴”。
▲1673年制 斯特拉底瓦利“Harrel, Du Pre”大提琴
▲1686年制 斯特拉迪瓦利“Ex-Kochański, Rosenheim” 小提琴
▲1694年制 斯特拉迪瓦利“Muir-Mackenzie”小提琴
▲1715年制 斯特拉迪瓦利“TITIAN”小提琴
▲1717年制 斯特拉迪瓦利“Piatti”小提琴
▲1705年制 斯特拉迪瓦利“Baron Von Der Leyen, Ex-Klaveness”小提琴
瓜奈利
一般认为朱塞佩?瓜奈利制作了一大一小的两种琴型(两者的琴身长度只差几毫米),但由于大多拥有相同的侧板结构,故显然使用同一琴型,而尺寸的差异仅来自面板及背板突出部分的长度。他后期的作品尝试改动音孔,变得更长更阔,从而降低小提琴的空气共振,令音色更深沉。
斯特拉迪瓦利的小提琴普遍被公认为较精雕细琢,惟年近90岁的他于1730年代的作品则略见粗糙,此时朱塞佩?瓜奈利的作品却更加精细。瓜奈利离世前数年的成品亦变得粗糙,但却被奉为他最出色的作品。形态独特音孔及精心琢磨的琴头,大胆打破克雷莫纳传统工艺的界限。
▲1736年制 朱塞佩?瓜奈利“Lafont”小提琴
▲1735年制 朱塞佩?瓜奈利“Parlow, Viotti”小提琴
▲1728年制 朱塞佩?瓜奈利“Kubelik, Von Vecsey”小提琴
发布会现场
▲1015“音乐的艺术:私人收藏珍罕意大利乐器”佳士得2015重要私人洽购展览-发布会现场
▲佳士得与施坦威签约仪式
▲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致辞
▲佳士得装饰艺术部国际执行董事Paul Cutts发言
▲发布会现场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耿文彬现场演奏
▲发布会现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现场演奏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