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17 16:13
爆炒腰花、拔丝红薯、清炖排骨、四喜丸子……这一道道美味佳肴摆上一桌,着实让人口水直流。可在阎宝生老人家中,这一桌子的美味却只能看不能吃,因为它们都是由一块块天然石头拼凑而成的。除了“奇石宴”之外,10年来,阎宝生还将自己收藏的石头制作成各种“小品组合”,将历史文化赋予其中,让石头演绎精彩故事。10月27日,本报刊登了摄影报道《百变奇石变身新兴藏品》,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11月15日,本报记者再次采访阎宝生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10年的藏石历程。
展会邂逅退休工10年沉醉天然奇石
今年70岁的阎宝生居住于太原市桃园路一社区,是太钢的一名退休职工。因为喜欢收藏石头,阎宝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藏石大王”。当被问起他与奇石的渊源时,阎宝生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0年之前。2005年,山西省首届奇石博览会在太原市迎泽公园举行,闲来无事的阎宝生便和几个老友一起参观了博览会。“我之前喜欢盆景,对石头比较感兴趣,自己在家也经常摆弄一些石头盆景,听说有奇石博览会便想去开开眼界。”阎宝生说。
然而,就这一次很随意的观石之旅,让阎宝生彻底喜欢上了收藏奇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太神奇了,太震撼了,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赋予了这些石头无穷的魅力。”阎宝生介绍,自己之前喜欢的盆景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虽然看着很美,但却不是天然的。而那些经过大自然的锤炼、未经人为加工的石头却是纯天然的,充满了神奇。于是,为了搜集各种奇石,阎宝生可谓是煞费苦心。每次外出旅游,他几乎不去上海、香港等大城市,去的全部都是自然景区。“城市展现的是民俗风情,而我喜欢大自然的风光。上次去黄山旅游时,看到岩洞里那些经过岁月冲刷的石头,内心由衷地感到震撼。”阎宝生说。
新疆的戈壁石、内蒙古的矿物晶体、柳州的水石……阎宝生所收藏的石头种类十分繁多,而为了搜集这些石头,他每年都会去盛产名石的地方参加展会,不惜重金搜罗各种奇石。新疆盛产戈壁石,几千万年的大漠风沙将这里的石头吹去了棱角,不仅表面变得光滑细腻,而且造型生动灵巧。为了得到质量上乘的戈壁石,阎宝生多次与石友前往新疆戈壁滩,亲自在大漠中搜寻令自己满意的戈壁石。“新疆距离遥远,而且戈壁石又只能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才能找到,我们每次都是自己带着干粮和帐篷深入沙漠,一去就是一两个月。”阎宝生说。
如今,走入阎宝生70多平方米的房间,映入眼帘的是满屋子的藏石,桌子、窗台、陈列柜甚至地面,无数的石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从喜欢藏石到现在,10年过去了,阎宝生收藏的石头多达数万块,靠着微薄的退休工资,他硬生生地将自己家变成了一座藏石博物馆,“我前后花费了大约二三十万来搜罗这些石头,它们就是我的心血。”因为经济条件一般,阎宝生收藏的石头并不十分名贵,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藏石的热爱。在阎宝生的陈列柜上,一块墨绿色的石头显得很不起眼,但他却异常喜爱。因为石头上天然就存在神似“八一”的字样,再配上类似钢盔模样和大刀模样的石头,一幅反映井冈山革命时期的画面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我收藏的都是天然形成的奇石,每一块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对我来说就是最宝贵的。”阎宝生说。
偏爱饮食一桌“奇石宴”夺人眼球
第一次走进阎宝生家中,人们会被过道中的一座玻璃陈列柜所吸引。放眼望去,陈列柜中摆放的是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四喜丸子、红烧鱼、蒜蓉扇贝……“菜品”多达50余种。阎宝生介绍,有人喜欢收藏颜色各异的石头,有人喜欢图案丰富的石头,而他因为热爱饮食,所以喜欢收藏像菜肴一样的石头。
在阎宝生的各种藏石中,个头小的石头占据了大多数,只有几块体型较大的石头摆放在地面上。“你看地上的这块灵璧石,初看就像两座山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的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中间裂开了,经过长时间的风化,裂缝中间变得光滑了,我们叫它对石。”阎宝生介绍,刚开始收藏石头时,他喜欢个头大的石头,看着很壮观。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阎宝生不能经常去外地采集石头,也搬不动大石头,所以他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小石头上。“小石头成本低,也容易搬运,摆弄起来不费力,适合‘做菜’。”阎宝生笑着说。
由于对饮食的偏爱,阎宝生每看到一块石头,总会第一时间往饮食方面联想,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菜,那块石头像什么菜。“内蒙古的矿物晶体晶莹剔透,呈长条状,很像萝卜丝;你看这块‘肉’,形状和颜色与真正煮熟的肉没什么区别。”阎宝生一道道地介绍着自己的菜肴作品。记者发现,阎宝生的“奇石宴”不仅形状神似,就连颜色也与真正的菜肴没多少差别,让人惊叹不已。而为了搜罗这一桌奇石宴,他更是煞费苦心,前往各地仔细寻找。“找一块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要找一盘形状和颜色都相似的石头,非常不容易。”阎宝生说。
除了各种“菜肴”外,阎宝生还收藏了诸如瓜子、葡萄干、荔枝等形状的石头,种类之多令人叹服。为了寻找这些奇石,阎宝生每次都会拿放大镜认认真真地检查。“奇石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为之叹服。”阎宝生说,真正纯天然的石头表面有一层“皮”,是经过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风吹日晒,逐渐在石头表面形成的一层外表,与人为制作的有本质区别。
赋予文化小石头再现“清明上河图”
在阎宝生看来,尽管自己搜集的石头奇特无比,但它毕竟是死的,只是摆设,必须得让它们“活起来”。于是,他将藏石赋予饮食文化后便有了“奇石宴”。除了丰盛的“奇石宴”之外,阎宝生藏石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会讲故事。“许多石头像人物或者物品,可以组合出各种故事,我们把这种石头叫做‘小品石’,这些故事叫做‘小品展’。”阎宝生介绍。
与当初单纯收藏奇石不同的是,如今的阎宝生玩石头玩的是文化和意境。他将各种石头组合起来,做成了不同内容的小品展,并且全部为它们取了名字,有展现农家庭院生活的《农家院》,有展现寿星齐聚的《五福临门》,有展现桂林美景的《桂林山水》等。在阎宝生的众多作品中,名为《清明上河图》的小品展是他最为得意的作品。阎宝生选取了《清明上河图》中小桥附近最为热闹的一段场景,用各种逼真的石头再现画中的情景。在人工雕刻的底座上,有手持拨浪鼓的商贩,有拉着酒坛子的车夫,还有相互嬉戏的儿童。在阎宝生的奇思妙想下,一些毫不起眼的石头竟然组合成了一幅精彩的生活画面。
“你看这块石头看前面没什么,但从背后看就不一样了,非常像即将要跳入汨罗江的屈原。”阎宝生指着一块白色的石头对记者说。如果不是他亲自讲述,人们即便看到这些石头也联想不到它们背后蕴藏的故事,而阎宝生也是在吃了许多亏之后才逐渐能将石头与各种故事联系到一起。刚开始收藏石头时,他很难看出石头像什么,以至于错失了不少难得的好石头。于是,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阎宝生开始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学习,努力将学到的历史故事应用到收藏石头中。
古人藏石讲究瘦皱露透,阎宝生在10年藏石过程中也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选石标准,那就是色形韵质,即好的石头在颜色、象形、韵味、质地这四个方面应有上佳的表现。如今,专注于让石头讲故事的阎宝生希望能够举办一次自己的奇石展,向人们展示天然奇石的魅力。而为了得到更好的藏石,阎宝生每年都会往全国各地跑,参加各种奇石展会,寻找好的奇石,与各地的石友交流谈心。“三月份是石家庄的展会,五六月份就轮到了内蒙古和新疆,我们都会去参加。”说起各地的藏石文化,阎宝生表示,山西号称文化大省,但在奇石文化方面却比别的省份发展慢。“山西的奇石展会都是一些私人企业在运作,缺乏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所以圈子很小,一直也发展不起来,希望政府能够在这方面予以重视。”阎宝生最后说。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