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龙泉“子芦瓷坊”的主持卢伟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从事青瓷制作技术研究如宗教徒般地挚诚。三十年如一日,执着进取,推动并影响着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几年前,他改换和翻新龙泉窑青瓷的“历史”形象。继承延展成属于当代的“哥、弟窑结合”艺术图象。作品《冬的思绪》(1994年获得“第五届全国陶瓷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以其单纯、简洁、沉稳和意念文化的内涵有着传统青瓷文化之清雅意境,叙述出传统文化的传继与艺术时代风采的关系等被学术界所关注的微妙问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龙泉并且在这个时代从事青瓷文化艺术的发展,创新或超越工作颇需才气、勇气。南宋中期至元初的古代龙泉地区陶工早已把青瓷的制作水平推向臻入完美的高度,釉层的丰厚如玉,光泽的柔和温润,器形的幽雅精致等,足以让今天从业者望而却步。这正象中国当代艺术的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在新时期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转型期”如何传承“中国式”地域文化特色,使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不失其魅力,这是无数迷恋国粹的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的课题。
品读卢伟孙的绞胎青瓷系列作品,感受他“扔弃”了龙泉特质(传说中)的哥、弟窑青瓷传统工艺制作品的“旧”技术。他凭借着多年以来对泥料和釉料配方以及烧制技术的把握,稳健、熟练的把南宋中期至元初龙泉产的不同色泽青瓷和视觉艺术效果烧制于同一器皿上。他在汲取前人经典,青瓷精髓的同时,注入作品的美学品味具备着传统青瓷的典雅、文雅。他采用辘轳车拉坯这种祖辈相承的工艺成型,用两色和几色的瓷泥叠、贴、揉、拍、提、拉、修、刻等技术制作绞胎作品。他省思和捕捉自己生活区域的那份远离“现代文明”一方自然景观,抽离自己心目中家乡的山川河流、风雨云雾、风霜雨雪的记忆片断,把意识到的生活印记“春的雨思”、“夏的记忆”、“秋的印迹”、“冬的思绪”等主题在作品中浓缩表现。他在器皿上流露明显的艺术特点绞胎的符号性表现。这种“哥、弟窑结合”的新品种可贵之处是固守着民族地域性文化的风貌,和从传统中创新的方法来营造文化、美学、艺术精神。他的青瓷艺术,在龙泉宋、元时期的手工艺基础上创新,强调个人情感显现,超越了“龙泉”。
“超越龙泉”对于一位土生土长的龙泉青瓷从业者来说,操作时的手工艺技能和观念是一项考验。他年少时丧父,早就养成勤劳刻苦的习惯。这二十年艰苦起家经历往往可以激发其绞尽脑汁去创新,并将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他从1980年开始潜心钻研龙泉仿古青瓷和累积制瓷经验,敏感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将促进瓷业的复苏。他曾用十年时间循于苦练制瓷的技术基本功之后,开始考虑创作有其艺术品味的当代龙泉窑青瓷的新品种,并觉得青瓷艺术的发展在创造。他的青瓷风格和个人观点的转变是自1992年有机会“走出龙泉”山地,并研修与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后开始的。在都市的美术学府与当代许多同行艺术家的交往之中,逐渐感受到“现代艺术”对“民族文化”的破坏,以及“学院派”的教育受西方“人本主义”精神价值观的指向影响,学院里许多人虽具备扎实的表现人体结构的基本功,但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知识极为贫瘠。即:“中国式”当代陶瓷艺术当然发展需走回“历史”,中国古陶瓷的人文精神将是可贵的启示。他终于意识到“十年寒窗苦”的岁月中掌握的仿造宋、元青瓷制作技术是自己创作有当代性作品基础。随之而来的饥渴后,他来到故园开始投入全新精力重新研究宋、元青瓷遗骸,边学边做,边做边想,灵感袭来把两种不同的泥料进行结合,开拓了“超越龙泉”青瓷关键的一步。
这几年,卢伟孙的新作品有着“中国式”田园抒情特色。他在乎于控制绞胎纹线营造出的画意,从远及近,催人联想,使人叹为观止。控制一片辽阔无际的青色天地,浅色与深色有韵律的色块呈现出运动感。他以家乡的宋、元时期青瓷遗物和自然为师,重新组合,安排分割,创造具有意味的青瓷艺术新形式。他创作的器皿加工精细、仪态适度、饱满端庄,有些固守着物质实用功能性意识,有些已使实用和审美的文化高度叠合,超越了实用功能性,具有当代文化精神功能性内涵。
卢伟孙研发的“超越龙泉”传统青瓷风格特色的绞胎新品,在当代陶瓷艺术风格转型的历史时期,代表着龙泉青瓷的现代文化。
最后,祝卢伟孙在新世纪推动龙泉青瓷的发展。
作者:胡小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