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瓷技艺传承之心路

  2009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这其中,凝聚了历代无数艺术匠师的辛劳和智慧,他们呕心沥血,用平凡之手创造了瑰丽的青瓷文化。中国文明的发展是从青瓷开始的,龙泉青瓷又是青瓷的灵魂,历史上的青瓷给东南亚及欧洲送去中国文明,现代的青瓷应给全世界送去怎样的文化艺术?

  一、手与心的倾述

  传统的艺术用压膜、灌浆等现代的机械化取代,以形成的简单方法替代复杂的手工技艺,忽视青瓷制作的自然功力的凝练、审美情绪的体现和心血的倾注,这是目前龙泉青瓷界存在的通病。拉坯成型是青瓷的重要过程,日复一日的劳作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种文化、心灵的积累,生命的光辉体现在这简单的动作中,艺术的特点也在这一环节中得以体现与深华。没有这些过程,高雅的青瓷还能是高雅的艺术品吗?1983年,我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毕业,到龙泉青瓷研究所设计工作室工作,在青瓷研究所工作的十多年里,相继拜夏侯文、董炳华、毛正聪为师,跟随他们学习陶瓷技艺。我从接触青瓷开始,几乎干过青瓷生产的所有工艺,从瓷土的粉碎、陈炼到釉料的配制,从制坯、上釉到装窑、烧窑,甚至质检、包装,都一一经历过,其中,有很多工作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就是这种年复一年的劳作,练就了青瓷创作的扎实基本功,更是养成了不怕苦,不怕失败的毅力和认准了就要干好的性格,成就了自己淳厚沉静的艺术品格。在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子芦窑”后,我还拜徐朝兴大师为师,不断提升制瓷技艺。

  对青瓷的热爱,才会创作出青瓷的艺术品。我凭借着多年对泥料和釉料配方以及烧制技术的熟练掌握,将南宋中期至元初龙泉产的不同色泽青瓷和视觉艺术效果烧制于同一器皿上。1993年开创哥、弟绞胎瓷的新工艺,采用辘轳扯拉坯这种祖辈传承的工艺成型,用两色和几色的瓷泥叠、贴、揉、拍、提、拉、修、刻等技术制作绞胎作品,将家乡的美丽的山川河流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春的雨思”、“夏的记忆”、“秋的印记”、“冬的思绪”等主题的作品中。1994年“哥弟”窑绞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2006年作品《春秋》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天池》、《鱼草纹大洗》获银奖,《漩》获铜奖;2007年青瓷作品《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鱼草纹大洗》被浙江美术馆收藏;作品《粉青釉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经过近30年的青瓷制作,我不单是用手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式”田园风格,作品器型单纯、简洁,釉色上清雅古淡,厚薄相间,深得自然之味,自成一派。更主要的是用心灵去感知瓷器,在作品中倾注自己的情感。

  二、色与质的境界

  千百年来,先人们就特别看重瓷釉和质地表现出的艺术美感,用火与土的语言解读大自然。龙泉青瓷,内涵着中国古代哲学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青瓷的原料取之于土,经过柴火的烧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纯净水,青瓷的品质又由土坯和釉彩中所含的微量釉色金属元素决定,以期待做出“千峰翠色”、“雨过天青”般静谧颜色,由色生意,由意生情,达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境界。

  从色上看,青瓷的青,不是单纯色相的青,是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文化内涵。青瓷色之韵深受诗人雅士的喜爱并赋诗称赞。诗人陆羽称赞秘色瓷“类冰,类玉天下第一”,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千峰翠色”描绘青瓷釉色;五代人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诗中用“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用“明月”与“春水”的组合,表明青瓷带给人们静谧的意境。各个时代对青瓷釉色的比喻各有千秋,龙泉青瓷的“意”在于色,千百年来都围绕“意”做文章,青瓷的意象重构遵从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思想的“根源”,只有对传统的形、纹饰的加以有选择、有改进的借鉴、分解与提炼,把握文化精髓,以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选取、概括、抽象,才能创造出既具传统味又有时代感的当代青瓷艺术。龙泉青瓷在所有颜色瓷中与大自然的主色调最吻合,其中驰名中外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色犹如巧夺天工的人造青玉,其色调可以与翡翠媲美,被推崇为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其釉色自然含蓄,于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在心灵的意蕴,青色的幽玄、静謐达到浑然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

  从质上看,青比美玉是龙泉青瓷的主要特质,被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冯先明称为“人工制造的美玉”。玉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物质,在中华古文化中,把玉看作吉祥、美好和幸福的象征,被授予了种种人格化的美好品质。在《诗经·秦风·小戎》中就用玉来象征君子美德,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正如儒家所提倡的“君子比德于玉”。其实,玉只是一种器物,自身没有德行,只不过是儒家学说把对人生修养的目标借“玉”这个饰物张扬出来,使常人能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激励修心向德。这种以瓷器是否有玉质感为最高的审美评价标准,对数千年来制瓷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历代龙泉青瓷制瓷匠师都竭力追求玉的美感,做青瓷就是在做美玉,青瓷是美好人格和道德的精神象征,青瓷是类玉非玉而又胜玉的艺术延伸,寄寓了心平气和的儒雅之气,它“类冰比玉”的审美形态贯通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人格和器物有机结合起来,在瓷品中见人品。这正是世人对青瓷情有独钟,也是我传承龙泉青瓷文化的情结所在。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着我的青瓷艺术之追求,龙泉青瓷静穆而温和恬淡的外观,极具阴柔之美,质地的硬朗和宁碎不折,则富有阳刚之气,它不仅拥有了大自然的柔美秀丽,而且有天地的雄浑正气,这种集阴阳之美于一身的器物感化了我的灵魂,形成了我崇尚自然,含蓄、从容质朴的审美观。

  三、形与意的交融

  一件艺术作品,不外乎是色彩与形式两大表现手段,色彩的存在依附于形状,目前龙泉青瓷界注重色彩之美,忽视形式之美,存在色彩与形式的脱节,造成器型结构老化;另一方面,制瓷者把釉色上的技术完美的再现就认为达到青瓷艺术最高的艺术境界了。殊不知道缺少艺术意蕴的青瓷,只是一种工艺技术堆砌的工艺品。现代青瓷器,由于材料与技术改进,已经能烧制更加复杂的器形,细部处理极为精细;装饰追求华丽、风格愈显繁冗堆砌,虽制作工艺水平远远超过前朝,但过于玩弄技巧,或追求古瓷器的形式,而在设计上缺少艺术意蕴,反而弄巧成拙,并没有给人美的享受。没有了艺术的涵养,高超的工艺技术并不一定能创造出真正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青瓷只有让艺术与设计和谐融合,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才能制造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青瓷艺术品。

  我在2005年5月创作的“溶雪”与“天池”等作品,不仅追求技巧的独特,更是期望达到独特的艺术之创作境界。龙泉窑是薄胎厚釉的单色瓷,须在摄氏1300度左右至少二次烧制才能成功,腹徑几达40厘米之“溶雪”,受限于瓷土材料特性及厚釉在高温状态的不可控制,其器形越大、上釉越厚、造型越奇的情况下,作品的成功率实在太难把握,艺术创作要投入其他的突破才能实现(见附图),挑战青瓷烧制技术的极限是我的快乐,通过瓷器表达我的情感是我的追求。“溶雪”仿佛让人感受到长白山的初春:天池之水在群山中静静无语,周围的团形积雪将化未化,受雪水滋润冒出的绿色新芽在残雪中若隐若现,一幅大自然冬春变化图仅用了青釉与白釉就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了,而作品未施釉部分所呈现的土黄色代表真正泥土(瓷土),这就是我心中的大自然纯真境界,也是取其名为“溶雪”的原因。

  现代龙泉青瓷在继承和仿古中,器型基本延用传统造型,第一种是从传统中延续下来,并加以发展的;第二种是形制上的仿古类器物,主要以古代礼器中的玉器和青铜器作为蓝本;第三种借鉴、模仿其他窑的器型。龙泉青瓷设计观念跟不上世界艺术潮流的发展。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各种设计流派,在颠覆传统中建立一种新的设计秩序。传统被打破,设计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思维和观念创新成为设计活动的最主要核心。而我们的设计观念还停留在再现传统上,或采取纯自然主义的方法对待艺术上的创作。比如绘画,就画当地的风景,采用具象表现的手法,描摹自然,缺少对外界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更新和融合。龙泉青瓷立足于传统,并不是要墨守成规;研究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打破传统,是为了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当遇到缺乏创造灵感的时候,我会回归到传统,花一段时间研究传统的技艺。但如果沉迷于传统,也是没办法超越传统的,所以在传统中得到灵感后又要有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古人那里吸收精髓。传统不再是历史的包袱,不再是照抄照搬的单纯模仿,而是历史的传承和文明的延续。我每年都会留出两三个月时间静心思考,四处观摩,以求创造出真正让自己满足的作品。

  自然不是刻意追求,艺术是自然的流露,需要文化知识的培养和提炼。我想追求的东西,是将万千自然溶于瓷中,瓷中不仅有山水形,更为山水意。我的艺术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受明代杰出的画家石涛的影响,作品或多或少都如影随形地伴着些石涛绘画的痕迹,在创作中通过控制绞胎纹线来营造出画意,从近及远,催人联想。作品《天池》采用双层拉坯法,倒置拉坯成型,器型饱满厚重,内青外白,特殊刀法刻画出的流动性线条使作品产生旋转中的率动性,一弘清泉,浩月在天,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作品同时为观者提供了发现意义的方向。其中的意义指向性来自于在创作中对陶瓷语言的精神体验与材料本质美的把握,将传统艺术的“格调”、“气韵”与来自现代艺术的“象征”、“表现”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一融合是通过新装饰观念和新材料技法的运用实现的。浑厚的釉色、单纯的形式加强了作品的静谧感,一种纯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作品表面近似于大写意,飘逸而遒劲。形态与装饰中的情节性因素被弱化,从而赋予了作品一种内在的张力。

  学习绘画能更好地把握一件作品“口与脚的比例和腹与口的比例”,以及在造型和纹案方面能把握的更加到位。所以绘画与制瓷也是密不可分的。1980年,我读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的美术设计类,在此期间接触了很多中国美院在龙泉实习的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受到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1992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从中学习吸收现代艺术思想,把现代的潮流融入到传统的青瓷作品中,既保留了传统青瓷釉色晶莹剔透,造型端庄秀丽的特点,有富有现代社会的精神和审美。我喜爱国画,把青瓷釉比作墨水,编出浓淡各色的青瓷釉。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需要创新,创新是艺术家的生命,而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创新的一切来源。我常常独自领略瓯江边旖旎风光,并从中寻找灵感。每天都试图透过陶土将自我融入到自然之中,并把自然之美和陶瓷之美看作同种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作品《清》,用釉色的浓淡来展示溪水的深浅,龙泉溪旁那条清澈的小溪,还有小溪里自由嬉戏的小鱼,激发了我无限的灵感,把孩童时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记忆统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近30年的青瓷技艺传承上,我做着自己的青瓷梦,艺术生涯总是在不断追梦中找准方向。人类进入21世纪,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护本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已成为我今后更好地传承青瓷文化的主要使命。

  简历

  卢伟孙,1962年生于龙泉,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85年毕业于浙江省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1992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1997年7月创建“子芦窑”。青瓷作品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既保留了传统青瓷釉色的晶莹剔透,造型端庄秀丽的特点,又大胆吸收现代思想,作品器型单纯、简洁,釉色上清雅古淡,厚薄相间,深得自然三味。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田园风格,自成一派。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陶瓷艺术作品展,并多次获奖。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珍藏。

作者:卢伟孙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