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师生之谊,青瓷之缘

  陈淞贤先生是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一直活跃在青瓷艺术的舞台上,也是我敬仰的一位老师。

  第一次与先生相识是在一九九一年的夏天,他对陶艺创作的热情及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对陶艺的创作灵感。当时,他来我们单位(龙泉青瓷研究所)进行创作、研究。他的制瓷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他把瓷泥擀成饺子皮似的,然后一个个堆成高高的柱子,极像太湖景观石。或把泥打成片,拿一根粗粗的木棍卷起再下压,装上手捏的附件,做成炉、鼎、杯子等器皿,别有情趣。

  1992年我有幸进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进修,从而成就了我与陈先生的师生之缘。陈先生所讲授的陶艺课程深入浅出,言语妙趣横生,使我受益匪浅。

  这几十年我与陈先生从相遇、相交以至相知,深感先生在陶艺创作,特别是对青瓷艺术的创作有着浓厚的不解情结,这是他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涵养所决定的。青瓷文化历史悠久,“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罄”兼得蓝天、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高贵的品质、晶莹清澈的质地、象征古人温润敦厚的高尚人格,从而陶冶人们的心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高层次、高品位审美境界正是陈先生做人的标准,更是先生探索、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这一境界的君子之道。

  陈先生为人平和,散发着儒雅和谦逊的人格魅力。他对青瓷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执着而坚定。自中国美术学院退休后,先生并非如常人所见,漫步于西子湖畔,享受天伦之乐。而是每年的盛夏都会来龙泉辛勤劳作,进行构思、创作,以至于经常一个人忙至深夜。这一点实在是让我这个后辈汗颜。同时,也激励着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敢松懈!

  先生孜孜追求青瓷艺术,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探索现代艺术理念,集古今优异为一体,艺术创作精益求精,作品造型简洁大气、古朴典雅。多层施釉使器物釉色丰满、温润如玉。陈先生尤其擅长泥板成型。龙泉瓷泥无论是塑性、收缩率都不适用于泥板成型工艺。用泥板成型,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以及高超的技巧。他在创作前都会画一些设计手稿,把工艺上可能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我们这些后辈进行探讨研究。先生的作品风格独特,极具有时代气息和审美情趣。看似漫不经心的点、线、面装饰是朴素的、直觉的,是灵感与知识储藏量的精湛发挥。在创作过程中他还喜欢听一些抒情的乐曲,这样的创作又是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而晚上,陈先生还经常一人在工作室汗流浃背的揉泥、拉坯、修坯,甚至跟车间工人一起施釉、补釉、烧制。有人问他:“为啥要那么努力?”他坦然说道:“做好青瓷一定要深入了解并娴熟使用传统的制瓷方法,我也应该好好的补上这一课。”

  龙泉青瓷的再次辉煌是近十几年的事。先生是参与者与见证者,先生把他对青瓷艺术的独特理念以及技艺传授给龙泉艺人,引领着龙泉青瓷的创新之路。在龙泉,陈先生留下许多感人的青瓷故事。龙泉青瓷的发展也因陈先生的融入而更加绚烂,他的陶艺精髓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些后学晚辈。

  欣闻先生将多年的作品缀书成集,欣喜之余,寥寥数语记之。祝先生艺术之路常青。

  2011年春于子芦瓷坊

作者:卢伟孙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