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魏汉谈艺录》第十一辑

 

 魏汉,字汉匋,男,汉族。斋号鼎堂、岁寒楼、存汉堂、大汉堂等。一九五九年出生,祖籍河南,现居北京。书画篆刻家、学者、古代书画鉴定家。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赵宁安、王镛工作室,攻读花鸟画、书法篆刻专业。从事书画篆刻、美术教育和中国古代书画研究鉴定,聚十年心力著作出了《魏汉艺术与国宝重鉴文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三川印社”理事,曾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院客座教授,新华社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专业从事中国书法、篆刻、绘画艺术创作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在中国中古前后八个世纪传世书画的研究鉴定,以及《阁帖》和《兰亭》学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书画篆刻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魏汉谈艺录》第十一辑

    尝闻一地一时之美,不由风景,而在人物也。固春秋可慕,在诸子百家,中原可崇,在圣贤接踵。思我陈州,今日可傲于人者,皆前代英雄名士之风流,后世追迹今日,岂唯魏汉兄之风流乎?

    魏汉兄学识渊深,世人莫测,志趣高邈,天下难知;其书法,如风云聚散,其画艺,如龙蛇变化,其学养,岂胸藏万卷而已哉。其执着艺术,三尺楼内虎啸龙吟,屈指数十年矣。吾与之相识,常惜其若巨木长于深壑,美玉掩于砂砾,虽乐作闲云,放舟野水,何忍使天下以为陈州无宝,留遗恨于后来者也。

    庚子冬月,与魏汉兄小酌于乌有兰若,纵论古今,指点天地,其大言宏旨,观近代诸君子,相仲伯者复几人耶。呜呼,庸庸凡夫,多厚古薄今,乃学不深而识不远也,营营俗子,好誉尊毁卑,乃汲于名而溺于利也。魏汉兄不以古今尊卑为桎梏,言书则御龙鳞于四海,评画则振凤翼于九天。褒贬往来,感慨艺术,只言片语,如星落四野,异彩纷呈。吾乃使人操笔记之,欲使其怀中明月,遗辉于世间,胸中锦绣,分彩于时代。故名之曰《魏汉谈艺录》。

庚子冬月王东于乌有兰若


《魏汉谈艺录》★谈谈《兰亭序》中的错别字问题

   千载以下,对王羲之《兰亭序》墨迹真伪和原始文本的争论此起彼伏,不绝于代,北宋的米芾、黄伯思、苏轼、桑世昌等人津津乐道,众说纷纭,中间不乏主观臆测,终至一头雾水。清人李文田更为离奇,对《兰亭序》传世文本的真实性产生严重怀疑,云:“粱以前之《兰亭》非唐以后之《兰亭》,文尚难信何有于字。”李氏惟信《世说新语》引注《临河序》短序,对《兰亭》长序不屑一顾,认为是唐贞观年间唐文皇召集房玄龄等一班文人敷衍之伪本。现代郭沫若等人进一步发挥,认定唐传《兰亭》墨迹文本不可能是东晋王羲之真迹原貌。

   李文田和郭沫若的观点自然是错误的。笔者考证今传王羲之几个墨迹临本即其原始文本原貌是完全没有疑问的。但是,对王羲之这个文本中的文字除了其自改的几处谬误之外,是否还存在其它问题却少有探究者。

    人们对《兰亭序》中的假借字,如“崇山峻嶺”的“领”字大都知晓,而对“快然自足”为何写作“怏然自足”就不太为众人知了。临本墨迹上王羲之并未改“怏”为“快”,似乎重大失误,而考查“怏”字发现在古代汉语字书上却别有含意。许慎《说文》释“怏”为“不服,懟也。从心央聲於亮切段玉裁在《注》中云:“‘,‘自大之意。攷王逸少蘭亭序怏然自足。自來石刻如是。本非而學者尟知之。由此看来,这个怏字王羲之并无用错。

   那么,《兰亭序》中王羲之是否还有未改易的错别字呢?

   大文豪细心地苏轼没有盲目崇拜书圣,硬是在千年以下众人谙熟口诵的这篇序文中发现了两处误失。他在题《兰亭》所谓最善本中云:“真本已入昭陵,后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日月逾远,当复阙坏,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东坡。“外寄所托”改作“因寄”,“于今所欣”改作“向之”,“岂不哀哉”改作“痛哉”,“良可悲也”改作“悲夫”,“有感於斯作”改作“斯文”。凡涂两字,改六字,注四字。“曾不知老之将至”误作“僧”,“已为陈迹”误作“以”,“亦犹今之视昔”误作“由”。旧説此文字有重者,皆访别体,而“之”字最多,今此“之”字颇有同者。”

   就《兰亭序》的文意看,“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为过去时,写为“已为陈迹”才对;“亦由今之视昔”,应为“就像”今人反观古人意,写为“犹”方妥。由此可见,这个大文学家对文字使用非常严谨。可是,他说“曾不知老之将至”误作“僧”就不敢苟同了。我认为,褚遂良在禁中西堂亲笔抄录的《右军书语》中《兰亭序》应该是除了没入昭陵的王羲之真迹墨本之外,无疑为传世唯一的权威著录,原本不会有这个“僧”字的。经考证,这个“僧”字应该是所谓“定武兰亭”上作伪者假托南朝梁鉴书人徐僧权押属所伪加。苏轼对《兰亭》真迹有否曾收入梁御府一头雾水,因而才说了外行话,这个在同期黄伯思《东观余论》中已经批评过。据我考证,王羲之真迹《兰亭序》并无进过梁御府,所谓“欣”字合缝徐僧权押属纯系子虚乌有。(详备考证论述见《魏汉艺术与国宝重鉴文集》)

 

《魏汉谈艺录》★谈谈书画家性格类型

   世界上之人类由于基因、生态,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就中国论,江南水草丰茂,山川灵秀,人群相对智商较高,聪慧灵透;江北多地处平原,山川壮伟,人群相对敦厚朴实,更坚毅勇武。

   就艺术家而论,无论大江南北都诞生过天才型与功力型的书画家。这两类艺术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艺术杰作。我认为,以艺术深度境界论难分轩轾,春兰秀菊各现其美,其艺术价值应不分上下,就像李白和杜甫,一浪漫一现实,诗仙与诗圣,天才型和功力型的诗人皆为人尊崇。而就艺术实践看,天才型的艺术家往往早慧,一般四十岁前后即独创一格,卓然成家;功力型的艺术家大都较开悟较迟,七十前后才彻悟画道义理,大器晚成。

   天才型的古代书画家(有作品传世者)王羲之、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徐熙、李成、赵佶等,近现代任伯年、傅抱石等即为早慧早熟的杰出人物。功力型的近现代书画家较为典型者以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为代表。

   王羲之四十岁后传世作品极少,五十一岁书《兰亭》独创行书体,其草书极富于龙性亦为该体的开创者。顾恺之四十岁余画《女史箴图》画科技巧俱备,可称神品。阎立本《蛮夷职贡图》可比前朝顾恺之,人马器物描绘规整,生机活现。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神将仙伯、金童玉女刻画精微,富于神性仙气,可谓画圣。任伯年四十岁后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妙。傅抱石三十岁余即别构溪山,特立独行,雄视千古,不可一世。

   典型的功力型大师吴昌硕早期作品单薄浅露,造型布局牵强拘谨,七十岁后方彻悟通神,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博大雄深。黄宾虹九十前后墨法精微,丘壑幽深。齐白石耳顺之年还画不了真正的写意画,唯攻草虫,八十岁余方能信笔挥洒,从心所欲。

   综观历史上天才和功力型的大师,前者多浪漫豪放,激情四射,其作品观之令人心动气慑,特具震撼和感染力,胆力气魄过人,丘壑雄奇幽眇,每一件画作像天造地设的一般,非人力所能到。后者多精深雄厚,笔法精妙,墨气沉凝,丘壑壮伟。

   总之,天才型的艺术家多情绪化,作画时感情激越,速度极快;功力型的艺术家大都理性化,作画时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情绪较平和,速度较慢。我认为,无论属何种(包括复合型)类型的艺术家其终极目标都离不开道的统领,所谓技近乎道,天人合一而臻于永恒和不朽。


▲魏汉《红蕖㶉𪆵图》》   69cmX 45 cm


▲魏汉《雁来秋艳图》   69cmX 45 cm


 

 ▲魏汉《双鳜图》   69cmX 45 cm


▲魏汉《三蟹图》   69cmX 45 cm


▲魏汉《菜根香图》   65cmX 55 cm


▲魏汉《春江水暖图》   65cmX 55 cm


▲魏汉《海棠双喜图》   65cmX 55 cm


▲魏汉《蔬圃来禽图》   65cmX 55 cm


文化中国网新媒体中心


编辑:王东

美编:李坤

监制:孙奎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