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贾又福先生画语录 节选(三)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

  王恪松 贾云娣 孙玉霞 轩玉荣 孙莉 编 荣宝斋出版社

  与同学谈黄老之画(学习心得)

  黄老之画常有空白,于极塞实处见到虚灵,于晦暗处见一炬之光,可谓之活眼处,往往是在整个一片乱石中有一块石空出,一笔不皴,不了了之。亦有在树后空出,有的在房子周围空出。

  黄老在章法处理上,往往为了求得稳定,变化而统一,而增加一些东西,如远山、近坡,坡的外形的美与空白的关系很讲究,甚至有时只画坡的轮廓线。

  潘老的画,不管石头、苔点、鸟,远看上去就是几块布置得非常得当的墨。因此哪里黑,哪里白,要考虑全幅画的关系。几处黑的白的关系,黄宾老亦如是。


临摹黄宾虹作品,68cm×45cm,1963年


临摹黄宾虹先生作品,40cm×40.5cm,1964年

  墨为基调,稍点缀淡花青、淡赭石。

  黄老的着色没有一处平涂,及其画墨一样以皴、擦、点、勾进行,没有一处一块涂死一种色,用色亦见用笔。

  先用水画,趁未干时,重上较重墨,得出雨中效果。

  先用浓墨画,行笔疾徐不同,再用水笔随一下。

1964年


房山写生,20cm×15cm,1963年


茂林小亭,40cm×28cm,1964年


淀边,34cm×26cm,1963年

  谈为学方法(学习心得)

  以古人前贤为榜样。朱熹:“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须作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

  “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我这样愚而笨的人,先要力行,然后才有可能致知,致知不是一般的懂得,而是最大限度(含有至极的意思),这对于我来说,我须下到比别人多十倍的功夫,尤其是我身体又差,更加一重困难。

  《礼记·中庸》有这样的话:“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心强。”这一条尤其适合我,我打算在深入太行山上面下到别人不能作的功夫,吃到别人不能吃的苦。十次不够二十次,二十次不够三十次。

1984年


太行山家写生,68cm×46cm,1974年

作者:贾又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