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
王恪松、贾云娣、孙玉霞、轩玉荣、孙莉 编 荣宝斋出版社
宗炳和石涛在中国山水画理论上的卓越贡献
近几年,除去李可染、石涛、潘天寿先生论画外,当今画坛画家没有先导的理论,只是哗众取宠,故作姿态。再有就是那些,空头画家和空头理论家,自身的模糊、自身的危机和失重感,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是对传统没有认识的表现。必须从喧嚣的画坛,回到镇定的思考和学习上来。沉实、清醒、立定精神,吃苦求索应为首要。
宗炳(南朝,宋人)精于玄理,善思辨,从记载上看“妙善琴书图画”,不但能画山水,还能画人物。首先他不但是理论家,也是实践家。《画山水序》是写他自己的心得体会,真切的,不玄奥。后世的空头理论家多不理解其意,而歪曲了本来的意思。唐代写画史的大家张彦远,是个业余书画爱好者。他不敢解释宗文,在《历代名画记》全文载录,他说宗文“意迹高远”,“因著于篇,以俟知者”。可见,没有实践经验的画家是不可能很好理解此篇的。
宗炳《画山水序》不过500 字,它是历史上第一篇山水美学大纲,最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崇高审美标准。至今日,没有超越这一审美标准。
漓江边上,68cm×46cm,1979年
牧趣,68cm×45cm,1980年
山乡牧趣图,68cm×45cm,1982年
文章自始至终,从不同的审美层面比较分析,最后推出了通向最完美的、严密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直至最理想的境界的纲领。它像一条指路标和灯塔一样照耀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路程,至今不减光辉(但由于后来者理解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成就不尽相同)。
比较的论证是这篇文章表达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分高下,层次不同。
以前有论者歪曲了其内涵,有的把全篇都看作最高的核心理论。把作者不满足的东西拿来吹捧,就谬之了。本来作为低层次的也当做了高层次。
第一段:从两个层次谈,但这两个层次都是高的。“圣人含道物,贤者澄怀味像”。提出“仁智之乐”,这也正是山水画发生发展的必然原因。此前,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已经把自然用道的观念看了。又提出“以神法道”才能使“山水以形媚道”。
第二段:“余眷恋 ”一开始就说,宗炳自己眷恋山水之间,但老了,不能遍游了,于是就“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想到画出自己游过的山水。他认为,超绝天理的经典著作,奥妙(旨微)在于能用语言表达了具体物象以外的心境。何况“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
“且夫昆仑之大……,则嵩华之秀,玄牡之灵。皆可得于一图矣。”即是论证:如果说昆仑之大怎么办?作者认为很容易。这种写实不是目的。这种观察方法太平常了,所以作者指出:“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类之不巧,即不成功,不理想。根本在于画得太真实,太似。虽然可以画成一幅画,但实乃是不足取的。
那么怎样才能是理想的境界呢?
只有“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动)神,神超理得。”这就到了最高的境界。
又有另一种情况,“又神本亡端(对照地写出,反衬出), 形感类(寓于外部非内心),理入影迹(泥拘太具象),诚能妙写,亦诚尽矣。”这样也就到此为止了,“尽矣”。
第三段:到底该如何去悟道,去通神?
宗炳认为:“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除此没有别的办法。归根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畅神而已”是精神享受和满足。“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什么也比不上的呀!
贯穿全文的一条纲,就极为分明了:
最高纲领(远大目标)是:含道物,以神法道。
实践纲领(具体作法)是:澄怀味像,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类之成巧,乃使“神之所畅”。
归结为它的美学纲领,在于明确了以下几点:
1、对审美内容(或叫审美本体论)的高度认识,即“山水质有而趋灵”( 非趣),充满趋近灵动不息的道体。
2、提出了崇高的审美标准( 即审美观),“以神法道”,重在物我的精神感应。“万趣融其神思”。
3、明确了审美方法,实践论:澄怀味像,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类之成巧。
4、归结得出了审美功能论:畅神使山水画的功能价值提高了。
畅神:(1)畅,通也,通必能容。即使自我通达于道,更深刻的认识道;(2)使灵魂得到陶冶;(3)使精神得到宽慰。
宗炳名言“畅神”,不能作浅层精神舒畅解,其可称之处在于由其“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而获得的神会、神思、神游、神通、畅达、贯道,这一切俱能“化”之,内中也包涵了感化、陶冶、修养、凝智、娱悦诸多审美功能。
秋光,68cm×40cm,1985年
山岳之声,200cm×160cm,1985年
太行初雪,90cm×50cm,1985年
这纲领,至今仍不愧为中国美学、东方美学的最根本、最完美的纲领。在这个纲领下,以后一些杰出的诗人、画家充实了具体的内容。
万类皆通无分别,石涛云:“山即海也,海即山也。”万类相通,只知其一面不可。
虚谷云:“石即云也,云即雨也。”弘一法师题马冬涵绘制的《三异图》云:“非三而说三,了三即是一,亦未可云同,那分别异。”
就艺术而言,这几句题词是“变化着的统一”。这一规律的高层面的解释,万变不离其宗,万种事物都有内在联系,所以叫“万归一”,但互相之间又不可替代和混淆,所以叫“一生万”。不可偏废于同,又不可偏废于异。既有无穷的变化,但又无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为圆满。
1985年
作者:贾又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