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12 10:06
海报
展览时间:
2015-10-17~2016-01-03
展览城市:
澳门
展览地址:
澳门艺术博物馆
策 展 人:
冯博一 王晓松
参展人员:
周春芽
展览介绍:
“本土”的预言——周春芽艺术信札编后记
(节选)
王晓松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是艺术家周春芽在1981-1992年间写给朋友的信,收信人很多是至今仍活跃在当代艺术的艺术家或批评家。
最早的一封信是1981年9月15日给张晓刚的回信,谈到正在进行的毕业创作,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熟知《剪羊毛》。当时在美术界有重要影响的是以“伤痕”和“乡土”情怀为代表的作品,但是它们并没有摆脱之前绘画中文学性叙事的方式,社会敏感仍在作品中占据压倒性优势。周春芽的作品《剪羊毛》以及稍早的《人生的一半》《藏族新一代》也是在样的背景下为人所知晓,但是,对周春芽来说,“地方”或者“乡土”不过是一种策略,他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伤痕”或“乡土”,此后的创作也说明了这一点。
1986年,周春芽来到当时的西德(联邦德国)留学,后进入卡塞尔美术学院学习。留德时期的创作并不多,主要是一些人物素描头像,但早期作品中游移的借鉴或模仿的痕迹以及语言上的“生分”渐渐消失,图像个体拥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此后的作品中明显可以看出对一时期作品思路的延伸。留德对周春芽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他有距离地观看自身,在1988年给张晓刚的信中,周春芽谈到筹备中的“黄山会议”,认为艺术家要以艺术观念的价值来证明自身的存在,而这个价值是否有意义则要放到古今中外的交错面上看。1991年5月12日张晓刚在写给毛旭辉的信中,他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是周春芽、张晓刚等艺术家观念转向的重要时期,周春芽在1992年8月29日致张晓刚的信中谈到他们的状况:“关心各种现代思想,却又离不开本土意识。”同年,周春芽绘画中的文化情境开始从自然风情向人文景观转移,石头、花草树木和假山园林成为绘画的主要元素,他通过作品与古人对话来寻找自己作为一个使用西方绘画材料和表现性语言的艺术家的文化立场。周春芽不是那种所谓“为时代立传”的艺术家,但他不曾回避的感情所激发出的“偶然”作品无疑也就具有一种非典型的自传性。
为尽可能保持书信的原貌,本次结集以写信时间前后排列,原件影印,不做释文,不修改原文中的错别字,只在涉及他人隐私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处理。艺术之外,这些书信还记录了一个八十年代的艺术青年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从私人角度还原了中国当代艺术发生的最初场景。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