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尊残像,以及关于拙的一些解读

2015-10-14 09:39

作者简介:太阳很大,盛世收藏论坛“造像、古代雕塑”版块会员,2012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2,166小时。

古拙这个词用英文竟不知如何翻译,较接近的大概是Sincere,为真诚,纯粹之意,与中文颇有差距,这大概也是中国文化之妙处。

朴拙,古朴粗糙。

宋代何薳的《春渚纪闻•古声遗制》曰:
“余谓古声之存於器者,唯琴音中时有一二,不患其器之朴拙,使人援弦促轸,想见太古自然之妙,然后为胜。”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戴逵》中谈到,
“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 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於开敬,不足动心……研思三年,刻像乃成。”

可见古人对朴拙有相当高的认知与推崇。

精巧娴熟固然养眼,然质朴与率真也同样动人心弦,物之朴拙往往体现的是人之性情。

拙非笨拙,而是内心最质朴的情感流露。这种情感不循规蹈矩,直抒胸臆,往往让人顿生共鸣,触动内心。与“巧”不同,拙重在内心,巧重视外形。从这个角度来看,拙是最接近禅意的。

中国雕塑浑身上下充满着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雕塑的造型与线条皆讲究意境,意境的背后则是中国人的哲学观。中国文化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深远,因此若以欣赏西方雕塑的标准来直接研究中国雕塑,那是不得要领的,也完全不能理解中国雕塑中那些非写实的形体处理。

此尊北朝早期造像是近期所获,尺寸不大,除头部缺失底座略有残损外,其余均保留完整。在雕塑的长河中,他不是皇家,也不够气派,甚至谈不上精美,但却以稚拙率真的形体感和沧桑的面貌惊艳于世人。造像的总体背屏线条与顶部护法龙的处理十分简单而协调,一龙爪踩在佛头上,打破了过分对称的布局,佛的坐姿舒缓而放松,有一种亘古以来的安宁和佛法之大度,左侧底座上似有一“大”字模糊能辨认。遥想当年也应是贴金敷彩刻有发愿文的,只不过那都是大魏某年某月的事了。

请去“太阳很大”的“大家”看看吧

来源:盛世收藏-资讯-古玩知识 作者:太阳很大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