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18 00:00
如果你最近去过汉阳江滩的大禹神话园,一个极具韵味的地方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虽然它还没有正式开始接待参观者,但它古色古香极具韵味的外部装饰和环境就足以吸引你的注意了,不用进去,从它的“身边”经过,就有让人的心静下来的魔力。
它名叫“竹韵堂”,是一个即将对外开放的私人博物馆——竹韵堂竹雕博物馆。收藏家夏先重将把自己的2000多件竹雕收藏品陆续在这里免费展出。记者有幸提前进入馆中,参观了第一批即将展出的收藏。
战国时期就有了竹雕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是一个序厅,介绍了竹雕艺术的发展。走进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竹子的世界,除了展品是竹子制品,就连博物馆的装饰材料都是竹子的,坐的椅子桌子都是竹制品。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徐桃介绍,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把竹制成竹简、生活用品等。当时盛行的日常生活用品髹漆器,即以竹为胎制作而成。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北出土的一件盛酒器——髹漆三兽足竹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竹雕宝物。
西汉时期,竹雕继续伴随竹胎漆器而出现。但此时竹雕已不完全是漆器的附庸物,而是发展成为竹胎漆器的主要装饰形式。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件浮雕龙纹髹漆竹勺,其表现的图案已被赋予装饰的意味,这说明竹雕已开始具备了工艺品的初始特征。
唐代,有关竹的另一种表现载体——墨竹画在此时兴起,竹被文人雅士们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此氛围中,竹雕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趋艺术化。
北宋时期,由于文人墨客多倾慕于竹的贞洁虚心与高雅孤傲,所以竹往往被用作寄托文人高尚人格和品德的载体,成为一种象征。当时以善画墨竹享有盛名的有文同与苏轼,他们终日与竹为伴,咏竹、绘竹。在此氛围影响下,宋代的竹刻雕饰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竹雕在此时还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艺术门类。
元代,以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专擅表现竹石题材的画家大批涌现,并且成为元代文人绘画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点。元代的文人画家把赋予竹的文化内涵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为明代以后竹雕艺术的兴起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明中后期的嘉定地区,一些颇具文人气质且工诗擅画的雕刻家,开始以竹为表现载体,创作出各种富有浓厚文人气息与风格的竹刻艺术品。朱鹤就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先驱者,他被后人视为嘉定派竹刻艺术的开山祖师。从此,中国的竹刻艺术真正兴起,并且首先在朱氏门类日趋完善,最终形成相传数百年的嘉定派竹刻艺术。明中晚期,金陵地区,出现了一位竹刻高手,名叫濮澄。他开创了另一种明显不同于嘉定竹刻风格的竹刻艺术,并自成一派,影响颇广。因其为金陵人氏,故后人称该流派为“金陵派”,濮澄则被认为是金陵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竹雕彰显文人的情趣
夏先重是博物馆的创办者。那么多的收藏品,怎么就唯独钟情于竹雕呢?
“其他古玩艺术品都是匠人做的,唯独竹雕是文人创作的作品,彰显的是文人的情趣。”夏先重说。
最初涉足收藏,与夏先重年轻时的职业有关,当年在电影厂当录音师的他,对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见解,由于工作需要,夏先重四处出差的机会很多,由此参观游览了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古朴端庄的瓷器、清丽无双的玉器、雄浑厚重的铜器,都让他着迷不已,每一次他都会购买一些心仪的艺术品回家,久而久之竟然“瞎打乱撞”地进入收藏界。
但几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竹雕作品,对竹雕的喜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夏先重对竹子有一种特别的情怀,他说,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君子之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坚韧高傲的气节,总给人一种崇高的情怀,收藏竹雕能不断提升个人品位;其次,竹雕跟其他古玩不一样,是文人创作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价值极高;另外,品相完好的竹雕作品相当稀少,有很大的收藏空间。不过,夏先重不是为了买卖升值而如此痴迷竹雕艺术。正所谓“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夏先重说,他从竹雕艺术中感悟到了古人的审美境界,也学到了做人的品格。赏玩到一定程度,夏先重越发感到竹雕艺术与自己的生活难以分割,他还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他说对竹雕艺术品的把玩,一些竹文化的精髓给了他管理企业不少启发和坚持。
丰富展品让人赏心悦目
记者在博物馆里看到,各种竹雕艺术品陈列有序,个个都让人赏心悦目。徐桃说,这里大部分展品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难以想象明清时期的竹雕作品,能保存得这么完好,还个个雕刻得这么完美精致。
博物馆里各种古香古色的竹雕陈列有序。“渔翁得利”、“八仙过海”、“四大天王”等根雕类的竹雕,皆出自明清文人雅士之手。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夏先重收藏的竹雕作品内容取材于成语或民间故事,人物、场景刻画得纤毫毕现。而兼具实用价值的笔筒、臂搁、砚台、果盘盒、小桶等等,这里也是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渔翁头戴斗笠,腰挂小鱼篓,提着几条鱼,精细处如皱纹、衣褶、鱼篓、鱼鳞,都刻画得纤毫毕现,线条峻急有力,活灵活现。再看那一尊尊形态各异的济公活佛的雕刻作品,或站或卧,或怡然午睡或嬉笑怒骂,皆是耐人寻味。徐桃介绍,竹雕艺术品存放起来不太容易,要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否则就会使得竹子纤维发生开裂,败坏品相。
明代和清代不少竹刻名家皆喜欢以民间传说人物、吉祥民神或神话人物作主题;因这些形象深入民间,广为男女老幼认识。像福、禄、寿三星、刘海(戏蟾)、和合二仙、八仙、钟馗、关公、太上老君、弥勒佛(大肚佛)、观音及文殊、普贤菩萨等,历朝均见有不少竹刻,出自大师雕刀;圆雕与浮雕占多数,造型不同,但皆栩栩如生。
据介绍,目前在博物馆里展出的,只是夏先重的部分收藏大概一百多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后,每个季度都会更换一批展品,让参观者每次来都能看到不同的竹雕。
竹雕博物馆外景。
清溪山人款栖霞仙馆图竹笔筒。
(清溪山人为清嘉庆年间竹刻家,善于雕刻笔筒等)
明清竹根雕九龙壁。
竹刻观音像。
莲叶状竹洗笔。
灵芝如意。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工艺百科-工艺资讯 作者:记者严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