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有位客人从相距北京1342公里远的地方来到了aye画廊举办了他在该画廊的第二次个展——“王亚彬 客从远方来”。此次展览展出了王亚彬近年来的绘画作品。他的画近似写生,但绝非写生,似一种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游离状态,又像是在物与象之间如履薄冰地保持着某种平衡的状态。

展览现场

《龙舌兰》 120×132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4
在王亚彬看来,“客从远方来”具有一语双关的含义,一方面是作为其本身而言,作为参展的艺术家以一种东道主的身份邀请亲朋好友莅临现场;另一方面是这位艺术家前来于此将身份转换为客人阐明“客从远方来”的客观意义。从王亚彬整个绘画阶段的线索来看,早期不难在他的作品中发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子,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及对于中国古代艺术深入骨髓的溺爱,艺术家探索出了一条寄托性情的的个人叙事语言之路。在方志凌看来,王亚彬并非是借物言己,只是在当代艺术泛滥的今天找到某种属于自己的情感与特质。

《蘑菇图》12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星船》140×204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4
作品中不乏惯有花、植物、山体等元素的频繁出现,含蓄并不激烈,淡薄并不肤浅,从画的层次中可以发现王亚彬从中国早期政治主题到个性化诗性符号的演变与转型。他画花,纵笔直斜上下,无花色有花意,不在花上着意,低沉、古旧的色调中透有丰富的灰色谱系;在作品《风花》中,洒脱的笔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花朵争奇斗艳地竞相绽放,画布皲裂的沧桑感看似和古代保持着某种联系,好似梦回过往、穿越古今,但实际上寄托了上一代人从社会问题过度到个人在逆境中成长的一种复杂心理情绪。

《风花》 80×7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作品细节
《作品五点钟的幻想曲》画中的景深感给观者强烈的视觉感受。在《去斯万家那边》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曾经知道的事实,不再存在。对某个场景的回忆,无非是对某个时刻的惋惜;房屋,街道,林荫路,亦如往日的岁月那般转瞬即逝。”这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小说中的一句潜台词,在面对一个梦境抑或是未知事情时候,没有人能够预见对自己记忆深处的细致搜索还将导向何方。这幅作品中,山云花树耸立云梢的压抑感好似只有艺术家的梦境中方可遇到,冷蓝灰紫色的幽暗小径深处一对男女一站一座手扶画作,作者用不准确但是直接的造型和颜色捕捉到内心世界精准的形式。正是这种如梦境般的绘画形式,让王亚彬在探寻当代艺术绘画形式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壤。

《五点钟的幻想曲》 180×132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作品细节局部
据了解,艺术家淡漠并晦涩的个人成熟姿态与早期带有强烈的政治、青春姿态形成明显的对比,似乎也是他近些年受到更多关注的原因之一。王亚彬用自己的沉静、古朴的绘画语言以及看似玩弄色彩的手法准确地将上一代人们一种晦涩的表达方式通过其作品表现出来。王亚彬虽以一种古朴的表象来呈现“客从远方来”的意境,但在其本人看来他的情绪与态度是属于时下社会这个场域的,可以看到从当年的一个社会的愤青、批判者,王亚彬正在转向成为一个社会的感受者。

《看石窟》 132×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忘忧路》 81×6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4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
来源:hi艺术展览资讯
作者:class="more",蒲迪<em,title="作者:蒲迪
"></em>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