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将铜器引向了文艺之路的苏家父子铜器店

2015-10-19 10:19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催生了第一代个体户,那么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则让一大批下岗工人“被创业”。激烈竞争下,这批个体户可没有第一波“下海”人那么“好彩”,西关的打铜匠苏广伟就是其中之一,自家铜器店开张,就面临铜器淡出百姓生活的尴尬。幸好,儿子苏英敏果断采用“潮”宣传,如今的苏家铜器,成为了收藏“古早味”的奢侈品。

铜器逐渐被生活淘汰

上世纪90年代,苏广伟从广州冶金机械厂下岗后,在自小长大的恩宁路开起了铜器店,继续老本行,为兴趣,更为生存。

“那个年代经营铜器店不需要什么策略,就是做点街坊生意,勉强过得去。”苏广伟说。当时租的是公房,月租金仅125元,加上水电,每月总支出不超过两百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铜器逐渐被街坊们淘汰,有时一整天都卖不出一件货。彼时还是孩子的儿子苏英敏记得,有一次仁威庙庙会,父亲扛了一整袋铜器在门口摆摊,结果却颗粒无收。

“但父亲自己做得很开心,觉得自己是大师,在传承一种文化。”苏英敏笑着说。

2007年初,恩宁路拆迁的新闻陆续见报,对苏广伟而言犹如灭顶之灾,但在苏英敏看来却是一次巨大的转机。在外闯荡了10年的他终于决定回家接手生意。他认为父亲还在做街坊生意的思路“很蠢,很阴功(粤语:可怜)”,“赚不到钱不说,还把自己和店绑在了一起,不能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好酒还得“新瓶”装

苏英敏希望用铜器“圈”来更多不相关的人,“这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他还没赚钱就开始“大手大脚花钱”,在各大搜索引擎上打广告。

“那时雅虎还没倒闭,sogo都还没出。”苏英敏笑着回忆道,他把人们正在使用的所有搜索引擎都投了一遍,“势必要做到,只要找铜器首先能找到我。”这种“大手笔”令父亲苏广伟很不能接受,“本来就不赚钱,还这样花钱,本本分分守着就好了,这样太闹腾。”

在苏英敏眼中,花钱仅仅只是开始,有了网络宣传,还需要有好玩的新产品,以及适当的“炒作”。他特意绕开了父亲,找了别的打铜老师傅打了一副铜麻将,一个铜鸟笼。又花了6000元请了专业的摄影师,为铜器店拍宣传照:拆迁的现场,铜器,我和父亲。照片完成后,这组苏氏父子在拆迁的西关城里捧着铜器的照片,被各大媒体“征用”了版权。

苏英敏把这招称为“筑巢引凤”,把这些做完了,媒体主动找上门,各种宣传水到渠成。从前仅有一家铜器店的恩宁路,现在有大大小小十多家铜器店。如今,苏英敏微博上的认证身份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打铜工艺’传承人”,他将笨拙的铜器引向了文艺之路。

做生意就应该跟着时代走

时间又过去8年,靠搜索引擎便能“打天下”的日子很快过去了。“传承远没有想象中简单”,苏英敏说,他没有一天不在想着应该如何拓展市场,如何找到更多铜艺老师傅。“做任何事都有个原动力,我的原动力就是天程铜艺不执笠(粤语:倒闭)。”

苏敏英又把时下最流行的跨界、新媒体一一融入传统铜艺。专门找人打造了铜片模型,用铜片可以拼一部老爷车,也可以拼一件粤剧文武生戏服。他希望未来这样的跨界还会越来越多。他还请了专门的团队做公众号、微商等,运用电商、新媒体来扩大销售。虽然相比从前代理、加盟的方式而言,这样资金回笼较慢,有人觉得苏英敏还是太年轻,走得太快了,不稳,但苏英敏觉得,做生意就应该跟着时代走,不管快了还是慢了。

他随手拿起一只小铜狮子举例道,“这只狮子我是从别人那里拿货的,定价500,在我店里卖得很好,可是那个供货商在淘宝只卖190元/只,我就去质问他,我卖500,你卖190,这市场还怎么做啊,人家根本不在乎,人家宁愿一件货只赚30元,但是每个月可以出1万件。”相比之下,“薄利多销”这句话让很多实体店无奈,但这就是时代的潮流。“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创业,跟着潮流走,才不会被淘汰。”

■苏英敏和他的铜鸟笼。受访者供图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