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20 11:29
导读:初见彭博,是在批评家王小箭组织的某次饭局上。彭博安静的坐在那里,注视他人时,眼神笃定,神情专注,却让你老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我仔细想了想,这种不对劲在于观察者很难从他那看似专注的表情和寡言少语里揣测他的所思所想,你因此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者说,是你对神秘感的无从把握。 (来源:YOZOSOFT 文:陶喜宝) 创作的前提:自省和沉淀 见多了逮着机会就大谈特谈艺术和自己作品的80后艺术家,同为80后的彭博似乎格外老成持重。其实那个夜晚,安静的彭博也曾语出惊人,与人交谈表现出坚定立场。比如,当带着几分醉意的前辈王小箭开始一遍遍对包括彭博在内的几位艺术家重复宣讲艺术家要有责任的时候,沉默的彭博忽然点了点头:“对,艺术家是有责任的,所以我现在的责任是先做好作品。” 彭博-空景2013-01-100x100cm-布面油画-2013 听起来,彭博这话很像在极有分寸地自省。就在前不久回答某位观众问题时,他曾坦言:“作为一个双子座的艺术家,在经历了艺术喧嚣之后,我需要沉淀自己。”沉淀的第一步,自然是静下心来创作。 批评家王林曾说:“文人式的画家大概都耽于幻想,喜欢自省,不太爱好过于喧哗的东西”。我不知道这话用来形容彭博是否恰当,也无从探究彭博是否也是“文人式画家”,但我想,一个执着于去挖掘内心体验的艺术家,一定是时常在自省的。 自省需要时间,自省更需要有更多的时间独处,自省还表现在对创作的执着上。回到重庆的彭博大多数时间呆在黄桷坪老川美的坦克库艺术中心里的工作室里创作。在重庆各大展览现场,鲜少见到他的身影。四川美院新媒体系主任、艺术家张小涛曾在某天指着坦克库艺术中心入口不远处墙上的彭博工作室介绍图片,对身边的几位朋友介绍说:“这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彭博,刚从北京回来不久,绘画功底很强。他是一个执着的年轻艺术家。艺术家只要有一颗执着于艺术创作的心和一份耐得住寂寞的坚守,迟早会成功的。” 北漂岁月:生命不能承受之浮华对大多数年轻艺术家来说,要做到张小涛所言的“一定要对艺术保持执着和能够寂寞的坚守”,并非易事。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也是一个压力如影随形的时代。希望走捷径就能轻松完成梦想的大有人在,而老老实实循规蹈矩或者敢于挑战的人,实属凤毛麟角。彭博属于后者。 彭博-空景2013-10-146X117cm-布面油画-2013-2014 2006年,彭博甫一毕业就毅然决然单枪匹马北上北京闯荡,这似乎更需要勇气。那个时期,艺术市场渐渐火起来,北京的798、宋庄等艺术区,几乎每个周末都有至少十家画廊推出展览。彭博住在北京郊外的乡下,和很多到北京寻找机会并想要大干一场的年轻艺术家一样,平时创作,周末出入于各大展场、看展览、扩大关系圈。但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彭博的机会似乎比别的初来乍到的“北漂年轻人”更多一些,一毕业就有群展,而且在北京的每一年都会参加各类群展。2008年,他曾有过高达参加8个群展的记录。 北漂几年对彭博的意义在哪里?“帮助肯定是有一些,有了一些关系,熟悉了圈子的操作模式,看了很多有名艺术家的作品。但是多了之后就麻木了,每个展览基本都去走过场,剩下创作的时间就显得非常有限。” 也有画廊找上门来,但彭博并没急于签约。现在回想起来,彭博说自己可能当时有些心高气傲失去了一些机会,另一个,还是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成熟。他是一个自我要求严格的人,希望作品能更成熟一些。 当一开始的兴奋过后,敏行讷言的彭博到了不得不冷静思考的阶段。走马观花式的群展过后,还剩下些什么?彭博反问自己。“北京,要去随时可以再去。”可再没有比潜心创作作品,挑战之前的自己来得更迫切。2012年,彭博回到故乡重庆,开始了他“苦行僧”式的潜心创作历程。 冥想的意义:精神比现实更有人性今年1月20日至3月10日,由“青年艺术100”、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中心(CCAD)、中立策略联合推出的“百里挑一·青年艺术个展秀”之第二回:“彭博个人作品展”和“钟锦沛个人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展出。严格意义上讲,这是彭博2012年从北京回到家乡重庆后的第一个个展。 彭博-空景2013-13-65X85cm-布面油画-2013 在这场展览上,彭博展出了近两年的新作:“微尘”系列和“空景”系列。彭博说,其中大部分大尺寸画作都是回来重庆之后才画的。在微尘系列里,密密麻麻的曲线占据着整个画面,彼此缠绕又相互独立,错综复杂又井然有序。 有意思的是,按照常理,对有密集恐惧症的观众来说,这些密集线条恐怕会使他们产生视觉错乱和纠结,然而,彭博这些作品由于采用从上至下或者从左至右的倾斜角度,再加上一遍又一遍的重叠,视觉上并不让人觉得呆板和平面化,反而有极度轻盈和空灵之感。这其中,对色彩的奇妙运用帮了他一个大忙,或是几种色调反差极大的颜色的叠加,或是单一白色的反复运用,经过细腻的艺术化处理,给画面的轻盈和空灵感锦上添花。 尽管画面极度抽象,但观众还是不甘心的想要从中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加以对照。有人形容这些细线组成的图案像翩然飞逝的羽毛,也有人形容是轻盈下落的树叶。实在找不到实物参照,观众又从那些不断叠加、挤压、重复、堆砌的线条,和那个佛经术语“微尘”中一探端倪。后一说法似乎终于对应上了彭博所说的观望内心。彭博-微尘2-14-60X70CM-布面油画-2012 佛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又说:“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是虔诚佛教徒的彭博近年来开始读佛经,从中直接引发他用画背景的方法让单一元素层层叠加将画面中的主体物覆盖,并使其出现幻像。彭博在自述里说:“《微尘》就是我通过冥想来捕捉到的那些不可知和不可见的空间里的漂浮物所形成的别样的风景。不知她在世界的什么角落默默的存在着,与我们共生于当下,但我们终不得见。” 听上去很玄妙,但如前文所说,彭博是一个喜欢自省和喜欢独处的人。独处和自省都容易使人思考,艺术家面对与记忆和理想中相去甚远的现实生活需要作出反应。拒绝跟风,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是他最为看重的。就像他总结早期作品《玩具系列》和近期创作《微尘》系列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一样,“我们长期的教育模式,使得我在记忆里已经找不到那个事物的具体面目。记忆里只有联想法所产生的故事关系。冥想是一种精神状态,不是对某个事物的回想。它所强调的也是一种状态关系。” 他将自己与同样钟情于从佛家思想里探寻人性的张小涛的作品做对比,“佛家思想对我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张老师更多是从宗教的角度讲现实的问题。我的宗教层面是需要阐释的,所以是隐秘的。众生有不愿面对的生活现实,也有梦境般的精神理想国和潜意识的地域。精神是人存在的理由。其实它比我们的生活现实更现实。所以我觉得精神比现实更人性。” 结束语记得采访中我曾问彭博:“都说你是个执着于艺术的人,你立志做艺术家是从什么时候起?”他斜靠在工作室的沙发一角,略带调侃地答:“断断续续的,比如我今天早晨起来立志要当艺术家,到了晚上又改变想法了,有可能当个厨艺家。” 彭博-微尘1-4-150x150cm-布面丙烯-2012 不管如何自我调侃,又或者内心做过多少次挣扎,但再没有谁比彭博自己清楚,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始终如一。他也并没丢掉那份雄心:“中国有句老话讲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以我选择先顶天,后立地。”观众一般急切想看到不断有新人新作涌现,但是彭博说优秀的作品是需要时间的沉淀。至于自己,还需要多久时间,他也不确定。唯一确定的是,他想要建立自己的精神王国,在那个王国里,他是自己的王,也是艺术的王。 |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黄萌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