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乐佳军:时光碎片的收留者

2015-11-11 16:18

1800年铜版画《罗慕路斯与塔提乌斯签署和平协议》

原创蚀刻版画《圣心教堂》

1906年原创蚀刻版画《哥本哈根》

1823年蚀刻版画《黄金时代的不列颠教堂》系列之《布里斯托尔大教堂》

本版藏品图片与说明由藏家提供

循着深秋的霏霏细雨,来到80后版画收藏爱好者乐佳军家中。这是一个收拾得规整而妥帖的两居室住宅,屋内大部分空间都被各种题材的图书所占据。乐佳军笑言,这根本不算什么,“过去我的床一半被书籍堆满,每天只能睡在另一半的床上。而身后的窗台也被高高堆砌的书所侵占,几乎影响采光。”

乐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为他在客厅又添置一书架,将卧室里的书挪及于此。他对图书的兴趣也从最初的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继而转向哲学、西方艺术等领域。他收藏兴趣广泛,除却西方版画,还有晚清民国时期的木刻本、碑帖拓本以及数百张包括中国、日本和欧洲的珍贵老照片。

乐佳军着迷于老照片里呈现的鲜活的、变迁中的历史。他收集的老照片中有特定历史时期的买办、军阀、妇女、儿童,老妪以及一些新婚夫妇的婚纱照。对于乐佳军而言那些被拍摄者显然是陌生的,然后又展现了那么熟悉的一代中国人的群像。

谈及民国时期的肖像摄影,乐佳军提到一个有趣的共性,“你会发现他们在照片中从来不笑。”细思这些照片中人表情严肃的原因,他反问,“现代人拍照为什么一定要笑呢?是为了表达你此刻很开心?但这是真实的吗?”乐佳军猜测照片中的人不苟言笑的原因或许有二:其一他们觉得拍照本身就是件严肃的、郑重其事的事情,所以摆出最庄重的表情;其二那个年代摄影技术发明不久,照相尚不普及,人们面对镜头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焦虑感。

乐佳军对于老照片的独特感受与理解也得益于他对一些论摄影著作书籍的阅读。比如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提出“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美学观念,苏珊·桑塔格的“当我们感到害怕,我们开枪射击,当我们缅怀过去,我们拍照”等都影响到乐佳军看照片的一些视角,“每一张照片都是遗照,照片将这一刻的他们记录下来,这一刻的他们也将永远不复存。这就是老照片的魅力。”

乐佳军对于西方版画的收藏则源于三四年前,因为一直有淘老照片和古籍的习惯,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对西方版画有深刻研究、曾旅居荷兰专攻版画研究的张老师,此人亦师亦友,为他的版画收藏提供了许多意见,并为其指点迷津。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