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12 10:30
漆,给人的初印象是“红”与“黑”,然而漆树刚被划破时,流淌的却是乳白色液体。
“做漆艺,是自己与作品的对话,要耐得住寂寞。”在近日杭城的亚洲设计管理论坛展中,参观者们在西泠印社组织的“80后生活研究所”的门头旁,与一幅纯黑漆艺作品合影,对画前一件小玩意儿透出来的酷劲与美感好奇不已。
长方形黑色布景前,如果不见细长的白色烟气,你几乎会忽略与布景融为一体的黑色梭子型香炉。香炉晶莹剔透,并非普通瓷器烧制,而是用漆一层一层包裹、覆盖而成。段一凡的漆艺作品《香的炉》,吸引人的还不仅仅是这些。
黑炉白烟
亦是风景
《香的炉》还有另外6个孪生“兄弟”。酝酿了3年,终于在学院研究生的最后阶段,段一凡用“7”(漆)与香道、茶道结合的寓意,做了7件“香的炉”作品,向漆艺致敬。
“它的出烟形式很美,是雾白色,与大漆的漆黑结合在一起,也是想将漆的功用性与它的美感融合。”梭子形的香炉,不及手掌大,玲珑小巧,外形光亮,又闪着漆淳厚的质地。在顶端,段一凡留出对称出烟孔,缥缈的烟气就会从中冉冉而升。
但让观众痴迷,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精巧的外形。香炉厚约4毫米的截面,全部是用大漆一遍遍包裹而来,手指轻敲,有清脆声响。“苯板削出一个梭子模型,用石膏翻模之后,在石膏上裱上一层纱布,刷漆,阴干,刮灰,再刷漆,再阴干,再刮灰,一层层地刷,直到最后一遍,上厚一层,打磨,最后把石膏敲掉,就会留下梭子形的漆的壳子。”
艺术界对此中意境亦是十分赏识,目前,《香的炉》中的一件正被收藏于福建省美术馆中。
温度26℃,湿度70%-80%
漆器的珍贵之处,便是时间给予它的变化属性。除却人工的耐心打磨,一件作品的成型也极大程度依赖于自然环境。因此,段一凡调侃漆艺是一门“靠天吃饭”的手艺。
“温度26℃,湿度在70%-80%,是晾干漆的最好环境。”位于转塘的工作室处高层,通风、透气。由于朝北,阳光很少能直射进来。“漆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这样干不透,只有外层瞬间干掉,里面的仍然会是胶着状态。”在时间的风干下,漆的每个“细胞”都与空气充分接触,再通过刮灰、打磨等人为方式,显现出如玳瑁、珠宝般的光泽。
痴迷于漆与空气、湿度和时间的化学反应,段一凡还创作了一幅一米见方的漆皮画,画布是一条条铁丝组成的拳头大小格子,凭借漆本身的黏性附在其上。“你猜不到刷完一次漆之后它会氧化成什么样子。”每个格子间的漆的颜色都各异,有铁锈的斑驳,也有铜绿的繁复。厚度不一的漆在笔刷地带动下,呈现出波浪的翻腾感。
如果说《香的炉》是一幅精细的工笔画,那这幅漆皮画,更多的是段一凡随心所至的油画,“无须考虑上漆的厚薄、形状、时机,让自然作出选择吧!”
36块镇尺,36种漆艺技法
段一凡将漆艺从高高在上的艺术带入市井生活,手镯、香炉、镇尺、茶盘、烟盒……日用品也可以蕴含漆艺的元素。“再高雅的艺术也离不开生活。让漆器进入大家的日常视野,想必会有更多人发现其中美妙。”
这次展览上展出的四块厚重但精致的镇尺,其实是漆艺的四种技法。“漆艺始于中国,各朝各代都开创了不同技法,现如今常见的大约有80种。”段一凡选取了其中36种,做成“漆艺技法板”,便是如今看到的镇尺系列。
他最喜欢的一块镇尺,便是采用漆艺中的“素髹”技法。镇尺通体素黑,只在表面又覆了一片红,看似简洁实则很需要花一番功夫。“在一遍遍包裹、打磨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时间、厚薄、力度,以及红色的长度,要让它每一处的颜色都保持统一,长短要划齐,到最后,这片红才会整体如一,温润如玉。”
“漆艺的每种技法呈现出来的美感都不一样。比如螺钿镶嵌,是用贝类比如鲍鱼壳上的彩纹,弄碎洒到漆器上,打磨之后,晶莹剔透,如梦如幻。鸡蛋壳打碎之后,镶嵌一小块上去,就会有画面感。”还有大豆、米粒,甚至烟丝……生活中目光所及的物品都能成为这些技法中的一种材料。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