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12 15:17
导语:第一次见到王纤的时候,想起很小的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说“像章含之一样优雅的老去。”现在“优雅的老去”这个词早已被太多人用在太多人身上,但看到王纤的时候,我还是不可免俗的想起了这句话,虽然她还并不老。
王纤的画女性特征明显,作品婉约清雅,从画面来看,她远离女权,远离浓烈的情感表达,观者很容易从画中看出她的性别和性格,她希望表现自己的知识构架和文化根基所给予自己的特征,而不是远离它,比起很多女性画家对自我身份的突破和否定,她更乐于接受。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您以前是画油画的,但后来转向国画,您为何做了这样的选择?
王纤:我自小喜欢绘画,起先是跟着地方的老师学习素描、国画,从未间断过。大学里有了全面的系统学习,毕业后做美术设计和画油画,但后来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传统的东西,中国画是我国最传统的绘画,所以我就转向了国画,因为在学校学习过国画,有一定的基础,所以等于重新回到国画。
雅昌艺术网:您的画面多呈现出兼工带写的特点,这种表现方式是如何确立的?
王纤:作为一个女性画家,我表现的女性特点还是多一点,画面上追求婉约清雅,我的花鸟刚开始也是以写意的方式表现,进修后学习了没骨的画法,这种技法在画面表现上显得很唯美,后来为了表现画面更细腻的感觉,所以加入工笔的画法,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喜爱画面唯美的感觉,我认为画毕竟属于视觉艺术,而视觉艺术首先就是画面给人的感觉要美。女性画家大多表现的画面比较细腻,我也同样,我表现的东西还是愿意跟着心走,兼工带写能充分表达我的想法。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绘画风格和绘画语言,只是我更加喜欢这种风格 。
王纤《春秋花语》
王纤折枝小品
王纤折枝小品
雅昌艺术网:您为何偏爱表现鱼这一题材?
王纤:我画的题材其实很多,但鱼是主画的题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喜欢国学,喜欢传统文化,喜欢中国元素,我一直在思考什么题材既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又能作为我绘画生涯中一个主画的题材,鱼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事物的愿望,是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符号,也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题材,连年有余,吉庆有鱼、鱼跃龙门等很多吉祥美好寓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所以我选择了这个题材。
雅昌艺术网:您曾多次选择进京进修,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这些进修的经历对您的绘画都有怎样的影响?
王纤:第一次是12年去进修的,第一次去进修是因为一位老前辈说王纤你的画技法已经很娴熟了,但作品的格调不高,你最好去进修一下,我当时不太理解格调的含义,只是听了老前辈的话就去进修了,后来就来到了清华美院霍春阳导师的研修班,他属于全国大师,理论很好,作品格调很高,跟着他的助教我学习了没骨画法。12年的学习我要感谢霍老师,跟着他学习,迅速提高了我的画面格调,改变了我的审美取向,现在大家对我作品的评价就是婉约、清丽、秀逸,素雅古媚,画面干净。
第二次进修是跟杨德玉老师学习的,他是我们学校的校长三次请来的清华美院导师,他的班叫综合创作班,在杨老师班里最大的收获就是提高了我的绘画境界,改变了我的思路,拓展了我的眼界。我以前看过很多全国大展,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传统花鸟小写意画是很难入选全国大展,但是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多次参加了全国大展,他的思维很与时俱进,给了我很多建议。在那种氛围里你会被推着向前努力,学无止境,我去了之后我才知道自己多么渺小,在那种学习氛围和环境中,人会忘我,会努力,会很勤奋的创作,这也是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刚去的时候有迷茫也有失意,杨老师非常耐心,诲人不倦,转变我的思路,细致入微的教导我,他是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去帮助学生提高,他的班堪称培养画家的摇篮。也是参加全国大展非常理想的冲刺班。
王纤《一蔓春潮紫气来》
王纤《荷塘清趣》
王纤作品
王纤作品
王纤《鸢尾花》
王纤作品
王纤作品
雅昌艺术网:您未来有什么计划?
王纤:我会继续努力创作,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展览。回来后举办个人汇报展览。今后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走出去,采风、游学,也会参加一些公益的活动,我之前也去过农村,送文化下乡,我还捐助过一个白血病的小孩,免费为企业书画爱好者讲课,以后有这种活动我也依然会参加。作为一个画家不只能看到利,要传承文化。我觉得这种活动很有意义。将我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好通过画卷传播到热衷公益事业的人群中和百姓间。
雅昌艺术网:感谢王老师接受专访。
王纤作品
王纤作品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黄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