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八年奇缘话“张炉”

2015-11-13 09:41

作者简介:品泉山房,盛世收藏论坛“铜炉(宣德炉)、手炉”版块资深版主,2008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5,821小时。

多年前,偶然在一朋友处见到两件小炉。一件“飞云阁”款琴炉,鎏过金,原天地座盖,造型手感工艺等堪称一流;另一件“张鸣岐”款手炉,手可盈握,温润的包浆,南瓜色的铜质,婀娜的曲线,沉重的手感,流畅的底款和完美的品相,煞是讨人喜爱。听朋友说两件东西出自同一货主,因索价不低,碍于情面没有还定价格,也没有讲定东西一定要,就这样犹犹豫豫中过去了半个月。待我下定决心去拿的时候,已被另一客人购走,懊恼之余,急忙想着请帮忙追回,哪怕就一件也好,尤其是张鸣岐款手炉。再一问,那位客人是台湾人,东西已经远渡海峡了。

以后每次见到朋友都不免提起这桩遗憾。不知不觉几年过去,某天朋友突然说起见到了那台湾朋友并留了电话。于是我对那件手炉的思念又被放大了,催促帮忙追问,结果让人欢喜让人忧,炉子还在台湾。对方也是收藏发烧友,很喜爱这炉子并不想出让。在不断交涉费了不少周折之后,对方终于同意将炉以较合理的价格割爱让出。就这样,朝思暮想的这件手炉终于被我收藏,这也是我收藏经历中难得的记忆。所谓收藏要讲物缘,此言不谬。

明清两代,手炉制作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晚明时期,以张鸣岐为代表的铜手炉艺匠制作了大量造型简约大气的名炉。张鸣岐,明末浙江嘉兴人,工艺美术家。其制炉与濮仲谦刻竹、江千里螺钿、时大彬紫砂齐名,被誉为“张炉”。《鉴物广识》记载,张鸣岐制作的手炉铜质精良、厚实均匀、光泽柔和、手感沉重,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锻打而成不加雕凿,炉盖上的花纹装饰细致。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炭火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张氏手炉的另一特色是炉体不锈蚀,炉盖炉身吻合紧密,经千万次开合而不松动,脚踏不瘪,内壁光滑。炉底部都有刻款,以小篆出之,书法自然有度,运刀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张鸣岐的手炉在明代已闻名遐迩,成为达官贵人的掌上之物,不少人以拥有张炉为荣,以致造成当时“江南铜贵”的局面。历代仿造名家制作也较为普遍,以至今天这古玩市场上很多手炉均落款张鸣岐。实际上,真正张鸣岐制的手炉是很难觅到的。

此炉和我收藏的其它明代手炉有所不同,贵在小巧精工。整炉长宽高均5厘米而已,一般明代手炉大于10厘米,要将一块铜敲成这样一件造型轻巧、厚薄均匀、内膛光滑的炉,十分不易。尤其炉身小,处理内膛更是异常困难。其次,炉身的曲线非常细腻,四角匀称,富有张力和弹性,手感舒适,古代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完全要靠精确的目力和精良的手工完成。此炉还有个细节——底部微凸,里面炭火炙热,下部温度相对高,但由于支撑接触面小,哪怕放置书上,也不至于烫坏,足见匠心。再观“张鸣岐”落款,标准柳叶篆,用刀如笔,一挥而就,彰显大家风范。

这样一件艺术品历经几百年沧桑而保存完好,足见其曾经主人的珍视爱惜。今天我们有缘将手炉置于案头,把玩摩挲,幸甚。自当宝之。

来源:盛世收藏-资讯-古玩知识 作者:品泉山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