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按:
这座建筑就像土豆一样,在内在生命力与外在环境压迫中,长成。拥有独特的形状和天然磨砺的表皮。
不论“东西”、开放包容,简约甚至空白,从一开始便自我充实。
在建筑师的描述中,这里在中国被大多数人称为“西域”,在欧洲则将其叫作“东方”,因而它是“不东不西的建筑”。
东庄西域建筑馆,位于乌鲁木齐以南30公里有余的托里乡白涧沟村23号,它的设计建造开始于2014年,项目竣工于2016年7月,共有六位建筑师参与设计创作环节,他们分别是:刘谞、张海洋、刘尔东、张中、张青和张健,其中,前三位负责建筑设计,后三位分属结构、设备、电气设计。
不东不西“天地山水为底图的设计建筑,是一件很永恒的刺激。”这是设计师的心得之一。
南侧面貌
星空下的天台
白涧沟村23号是西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所在地,因此东庄西域建筑馆的设计和建造严格秉持对当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尊重的原则,在已经荒废的、60年前一家粮店基地上重建。
村里的“洋毡房”顺山势而下的河沟两边,是哈萨克族牧民随季节变化转场放牧的“冬窝子”,建筑馆就伫立在此,牛羊不时穿堂过。老乡、孩子也爱来这里歇脚、嬉戏,它被村里人亲切唤做“洋毡房”。
由北观望
该项目的建设规模为7700㎡,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内设一个私人画廊、几个可用于展览、研究和活动举办的公共空间。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曲线为特色的外墙处理上采取喷射砂浆工艺,粗糙富有质感,透过屋顶的天窗以及分布于墙面上不规则的系列小窗,周围山体的景色不时收入眼底。(图为二层屋顶)
采用传统技术和材料如空心墙、干打垒、土坯、石块砌筑建构,厚实的墙体尽可能减少玻璃的使用,突出材料本身肌理的同时,免受酷暑和严寒的侵袭。
东庄西侧
东侧围墙
院内的天空
南侧道路
关于建筑形制和材质选择,设计上的主要考虑来自周围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除了前文提到的自然融入之外,针对该地区不时出现的极端天气情况,结构上也必须具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如冬季北风凛冽因此北面墙体处理最为密实。
23位阿图什小伙子和设计师一起砌筑完成砖花,分布在墙面和地面上,劳动者的名字被刻在屋顶的“五星”红砖上,成为这里“永恒的刺激”的一部分。
采光井
在遵循生态循环体系基础上设计一座“透明体”,它具有不确定的多种适用可能性,尽可能借由天井射入的光线自然照明;内部楼层划分含糊,强调上下左右的互通互联。
院中一角
天台西望
还有,西北角原先就有燕子喜欢在此安巢,如今这里因特别栽植的花草而变得更加美好;粮店院内二三十棵苹果、沙枣、榆树,施工前被移植到村中小学东南角,它们会被请回,在原地继续着春华秋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