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指尖的彩虹——程亚杰环球艺术朝圣记》第6回——潜意识论

  记者:那你为什么还看得津津有味呢?

  观众:新鲜呗(笑),看不懂,但喜欢。总觉得跟我过去看的东西不一样。改革开放了,什么都在变,艺术在变,人的灵魂在变,欣赏口味也得变,我说得对吗?

  亚杰在一旁心想,观众说得还真有道理。艺术界的一潭死水,总要有人打破嘛!但这并非他要走的路,他还处在学习阶段,必须打牢基础,攒足了资本,才能考虑“变”的问题。

  在天津美院学习的四年中,亚杰的画风一直在变。因为他是美院学生,即所谓的“学院派”,从老师开始,都是受苏派油画影响至深的,人物造型准确,素描基础扎实,色彩运用娴熟;但一直画“苏派”易“僵”,千篇一律,失去自己的个性。恰在这时,西风东渐,印象派的轻松笔触和色彩运用令他兴奋,他便到大自然中画风景,捕捉光影的变化。“放松”一段后,回过头来再画人物,结构、质感、内心刻画相对就弱了;恰在这时,“怀斯风”又吹进来了,怀斯超级写实主义画风细腻扎实,正好弥补印象派的不足。这三种画风融会贯通,使他既具备了精准的造型手段,又有了对色彩的敏感把握。这一代画家真的很幸运。

  人到了一定年龄,思想就会逐渐深沉起来。终日沉浸于画室写生和创作的亚杰,忽然对心理学,尤其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产生了浓厚兴趣。学院组织的心理学讲座,他一次不落,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听后还跑到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加深认识和理解。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给予亚杰的绘画创作很大启发。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五个阶段中,几乎全被梦与性所左右。这是人的本性。人的最初及最终愿望,都是由所谓的“性”来推动的,都是在无法公开的情形下,采取的一种奇妙的解析手段。它是一种暗示、一种潜意识。于是,程亚杰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种潜意识,将梦中那些不可思议的支离破碎的残片重新排列组合起来,让梦中似是而非的朦胧模糊的东西逐渐清晰起来,创作出油画《银花》。正是这幅作品,若干年后感动了弗洛伊德的老乡、奥地利梦幻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沃尔夫冈·胡特。他破格录取了程亚杰,使其成为自己的高足。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定数,人生的逻辑妙不可言。

  《银花》的构思始于1980年,程亚杰以舞美设计的身份,随天津人艺编导到国家体委体验生活,准备创作排演反映中国女排事迹的话剧。当年,中国女排在袁伟民教练的率领下,打遍天下无敌手,让中国的三大球之一排球率先走向世界,让全国人民扬眉吐气,值得通过艺术形式大书特书。

  未完待续。

作者:杜仲华,昊文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