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胡刚帅—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作品

姓名:胡刚帅

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专业:雕塑

作品名称:《新•玦》-1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2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3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4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5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6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7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8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9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10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11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12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作品名称:《新•玦》-13

雕塑 100×35×10cm;85×35×10cm;88×35×10cm;85×40×10cm 蒙古黑石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古人认为玉有缺则为玦,佩带玦是为警示自己凡事不可自满。本作品借用杭州良渚古玉的形式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雕凿,抛光使其锋利化,试图改变其“美”、“德”的原有象征意义。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锋利”,而使其出现了裂缝,这个过程恰恰阐述了一种即坚硬又脆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点就是“玦”的状态。

艺术家简介:1993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2012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 2013年进入雕塑系 2017年考入雕塑系东方性工作室研究生 2013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年三等奖学金” 2015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年三等奖学金” 2015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加减之间”作品展 2015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先锋号角”作品展 2017年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 2017年《新•玦》获“衣恋优秀毕业创作奖”

阅读原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