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刘福龙
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作品名称:《护》01正视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等)、多媒体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传播环保的理念。口罩作为雾霾天保护自我的重要工具,已经具有了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所以方案选取口罩为创作原型。口罩的正面为满铺的报纸剪贴图案,选取的报纸局部均为主流媒体对于“雾霾”超标问题的报道,其中在口罩的正面预留一处空白区域作为多媒体影像放映屏幕,通过播放一系列城市雾霾影像,直观的向人们传达雾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通过图案与多媒体影响语言相结合的形式意在引发社会的关注度;口罩的背面为镜面不锈钢材质,是纯净的空气环境的艺术象征,同时倒映出的观者的影像,意喻观者需要在口罩的呵护下生存,“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强;巨型口罩背面覆一透明长条盒子,是口罩滤芯的艺术演绎,在观者参观过程中会每人派发一枚小黑球,小黑球是净化碳的艺术体现,引导观众在小黑球上签名后投入透明长盒,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意义。作品整体具有社会性、当代性、互动性,具有积极的环保理念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品名称:《护》02侧视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等)、多媒体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传播环保的理念。口罩作为雾霾天保护自我的重要工具,已经具有了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所以方案选取口罩为创作原型。口罩的正面为满铺的报纸剪贴图案,选取的报纸局部均为主流媒体对于“雾霾”超标问题的报道,其中在口罩的正面预留一处空白区域作为多媒体影像放映屏幕,通过播放一系列城市雾霾影像,直观的向人们传达雾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通过图案与多媒体影响语言相结合的形式意在引发社会的关注度;口罩的背面为镜面不锈钢材质,是纯净的空气环境的艺术象征,同时倒映出的观者的影像,意喻观者需要在口罩的呵护下生存,“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强;巨型口罩背面覆一透明长条盒子,是口罩滤芯的艺术演绎,在观者参观过程中会每人派发一枚小黑球,小黑球是净化碳的艺术体现,引导观众在小黑球上签名后投入透明长盒,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意义。作品整体具有社会性、当代性、互动性,具有积极的环保理念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品名称:《护》03俯视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等)、多媒体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传播环保的理念。口罩作为雾霾天保护自我的重要工具,已经具有了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所以方案选取口罩为创作原型。口罩的正面为满铺的报纸剪贴图案,选取的报纸局部均为主流媒体对于“雾霾”超标问题的报道,其中在口罩的正面预留一处空白区域作为多媒体影像放映屏幕,通过播放一系列城市雾霾影像,直观的向人们传达雾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通过图案与多媒体影响语言相结合的形式意在引发社会的关注度;口罩的背面为镜面不锈钢材质,是纯净的空气环境的艺术象征,同时倒映出的观者的影像,意喻观者需要在口罩的呵护下生存,“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强;巨型口罩背面覆一透明长条盒子,是口罩滤芯的艺术演绎,在观者参观过程中会每人派发一枚小黑球,小黑球是净化碳的艺术体现,引导观众在小黑球上签名后投入透明长盒,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意义。作品整体具有社会性、当代性、互动性,具有积极的环保理念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品名称:《护》04正面多媒体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等)、多媒体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传播环保的理念。口罩作为雾霾天保护自我的重要工具,已经具有了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所以方案选取口罩为创作原型。口罩的正面为满铺的报纸剪贴图案,选取的报纸局部均为主流媒体对于“雾霾”超标问题的报道,其中在口罩的正面预留一处空白区域作为多媒体影像放映屏幕,通过播放一系列城市雾霾影像,直观的向人们传达雾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通过图案与多媒体影响语言相结合的形式意在引发社会的关注度;口罩的背面为镜面不锈钢材质,是纯净的空气环境的艺术象征,同时倒映出的观者的影像,意喻观者需要在口罩的呵护下生存,“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强;巨型口罩背面覆一透明长条盒子,是口罩滤芯的艺术演绎,在观者参观过程中会每人派发一枚小黑球,小黑球是净化碳的艺术体现,引导观众在小黑球上签名后投入透明长盒,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意义。作品整体具有社会性、当代性、互动性,具有积极的环保理念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品名称:《护》05背面互动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等)、多媒体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传播环保的理念。口罩作为雾霾天保护自我的重要工具,已经具有了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所以方案选取口罩为创作原型。口罩的正面为满铺的报纸剪贴图案,选取的报纸局部均为主流媒体对于“雾霾”超标问题的报道,其中在口罩的正面预留一处空白区域作为多媒体影像放映屏幕,通过播放一系列城市雾霾影像,直观的向人们传达雾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通过图案与多媒体影响语言相结合的形式意在引发社会的关注度;口罩的背面为镜面不锈钢材质,是纯净的空气环境的艺术象征,同时倒映出的观者的影像,意喻观者需要在口罩的呵护下生存,“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强;巨型口罩背面覆一透明长条盒子,是口罩滤芯的艺术演绎,在观者参观过程中会每人派发一枚小黑球,小黑球是净化碳的艺术体现,引导观众在小黑球上签名后投入透明长盒,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意义。作品整体具有社会性、当代性、互动性,具有积极的环保理念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品名称:《护》06场景1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等)、多媒体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传播环保的理念。口罩作为雾霾天保护自我的重要工具,已经具有了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所以方案选取口罩为创作原型。口罩的正面为满铺的报纸剪贴图案,选取的报纸局部均为主流媒体对于“雾霾”超标问题的报道,其中在口罩的正面预留一处空白区域作为多媒体影像放映屏幕,通过播放一系列城市雾霾影像,直观的向人们传达雾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通过图案与多媒体影响语言相结合的形式意在引发社会的关注度;口罩的背面为镜面不锈钢材质,是纯净的空气环境的艺术象征,同时倒映出的观者的影像,意喻观者需要在口罩的呵护下生存,“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强;巨型口罩背面覆一透明长条盒子,是口罩滤芯的艺术演绎,在观者参观过程中会每人派发一枚小黑球,小黑球是净化碳的艺术体现,引导观众在小黑球上签名后投入透明长盒,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意义。作品整体具有社会性、当代性、互动性,具有积极的环保理念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品名称:《护》07场景2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等)、多媒体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传播环保的理念。口罩作为雾霾天保护自我的重要工具,已经具有了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所以方案选取口罩为创作原型。口罩的正面为满铺的报纸剪贴图案,选取的报纸局部均为主流媒体对于“雾霾”超标问题的报道,其中在口罩的正面预留一处空白区域作为多媒体影像放映屏幕,通过播放一系列城市雾霾影像,直观的向人们传达雾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通过图案与多媒体影响语言相结合的形式意在引发社会的关注度;口罩的背面为镜面不锈钢材质,是纯净的空气环境的艺术象征,同时倒映出的观者的影像,意喻观者需要在口罩的呵护下生存,“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加强;巨型口罩背面覆一透明长条盒子,是口罩滤芯的艺术演绎,在观者参观过程中会每人派发一枚小黑球,小黑球是净化碳的艺术体现,引导观众在小黑球上签名后投入透明长盒,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意义。作品整体具有社会性、当代性、互动性,具有积极的环保理念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品名称:《降》01正视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鱼线等)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强化大众的生态危机意识。作品整体为方形框架,上挂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口罩是典型防雾霾的符号,在以其为创作原型的基础上,错落有致的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又进一步演绎成降落伞的形态(34代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口罩的下方系挂一只透明玻璃瓶(为考虑展览的安全性,瓶子可采用透明树脂材质,只保留玻璃材质脆弱和易碎的文化属性),运用瓶子可通过降落伞平稳着陆的内涵,传达出安全和呵护的寓意。每个瓶子里的空气分别于2016年12月20日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采集而来(据记载2016年12月20始,全国进入雾霾最严重时期,该时间节点具有事件的典型性),在瓶子上标识城市名称的同时,在口罩上也标识采集的时间和地点,每组的悬挂高度取决于采集时各地pm2.5的数值(数值越高,悬挂高度越低,即空气质量越差,安全高度越低)。瓶子上标识采集的省份名称,会无形中增强观者好奇与寻找的冲动,增强作品互动性的同时引发观者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作品单独设置了第35组,第35组已坠落地面,口罩颜色为红色,口罩上系挂的玻璃瓶已破碎。框架的设计体现“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顶部为圆形,上打无数小孔,既是繁星天穹的写照,又可以作为悬挂组建的点。整组作品用造型语言营造出生态保护的危机感。
作品名称:《降》02侧视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鱼线等)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强化大众的生态危机意识。作品整体为方形框架,上挂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口罩是典型防雾霾的符号,在以其为创作原型的基础上,错落有致的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又进一步演绎成降落伞的形态(34代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口罩的下方系挂一只透明玻璃瓶(为考虑展览的安全性,瓶子可采用透明树脂材质,只保留玻璃材质脆弱和易碎的文化属性),运用瓶子可通过降落伞平稳着陆的内涵,传达出安全和呵护的寓意。每个瓶子里的空气分别于2016年12月20日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采集而来(据记载2016年12月20始,全国进入雾霾最严重时期,该时间节点具有事件的典型性),在瓶子上标识城市名称的同时,在口罩上也标识采集的时间和地点,每组的悬挂高度取决于采集时各地pm2.5的数值(数值越高,悬挂高度越低,即空气质量越差,安全高度越低)。瓶子上标识采集的省份名称,会无形中增强观者好奇与寻找的冲动,增强作品互动性的同时引发观者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作品单独设置了第35组,第35组已坠落地面,口罩颜色为红色,口罩上系挂的玻璃瓶已破碎。框架的设计体现“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顶部为圆形,上打无数小孔,既是繁星天穹的写照,又可以作为悬挂组建的点。整组作品用造型语言营造出生态保护的危机感。
作品名称:《降》03俯视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鱼线等)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强化大众的生态危机意识。作品整体为方形框架,上挂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口罩是典型防雾霾的符号,在以其为创作原型的基础上,错落有致的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又进一步演绎成降落伞的形态(34代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口罩的下方系挂一只透明玻璃瓶(为考虑展览的安全性,瓶子可采用透明树脂材质,只保留玻璃材质脆弱和易碎的文化属性),运用瓶子可通过降落伞平稳着陆的内涵,传达出安全和呵护的寓意。每个瓶子里的空气分别于2016年12月20日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采集而来(据记载2016年12月20始,全国进入雾霾最严重时期,该时间节点具有事件的典型性),在瓶子上标识城市名称的同时,在口罩上也标识采集的时间和地点,每组的悬挂高度取决于采集时各地pm2.5的数值(数值越高,悬挂高度越低,即空气质量越差,安全高度越低)。瓶子上标识采集的省份名称,会无形中增强观者好奇与寻找的冲动,增强作品互动性的同时引发观者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作品单独设置了第35组,第35组已坠落地面,口罩颜色为红色,口罩上系挂的玻璃瓶已破碎。框架的设计体现“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顶部为圆形,上打无数小孔,既是繁星天穹的写照,又可以作为悬挂组建的点。整组作品用造型语言营造出生态保护的危机感。
作品名称:《降》04场景1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鱼线等)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强化大众的生态危机意识。作品整体为方形框架,上挂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口罩是典型防雾霾的符号,在以其为创作原型的基础上,错落有致的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又进一步演绎成降落伞的形态(34代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口罩的下方系挂一只透明玻璃瓶(为考虑展览的安全性,瓶子可采用透明树脂材质,只保留玻璃材质脆弱和易碎的文化属性),运用瓶子可通过降落伞平稳着陆的内涵,传达出安全和呵护的寓意。每个瓶子里的空气分别于2016年12月20日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采集而来(据记载2016年12月20始,全国进入雾霾最严重时期,该时间节点具有事件的典型性),在瓶子上标识城市名称的同时,在口罩上也标识采集的时间和地点,每组的悬挂高度取决于采集时各地pm2.5的数值(数值越高,悬挂高度越低,即空气质量越差,安全高度越低)。瓶子上标识采集的省份名称,会无形中增强观者好奇与寻找的冲动,增强作品互动性的同时引发观者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作品单独设置了第35组,第35组已坠落地面,口罩颜色为红色,口罩上系挂的玻璃瓶已破碎。框架的设计体现“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顶部为圆形,上打无数小孔,既是繁星天穹的写照,又可以作为悬挂组建的点。整组作品用造型语言营造出生态保护的危机感。
作品名称:《降》05局部1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鱼线等)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强化大众的生态危机意识。作品整体为方形框架,上挂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口罩是典型防雾霾的符号,在以其为创作原型的基础上,错落有致的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又进一步演绎成降落伞的形态(34代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口罩的下方系挂一只透明玻璃瓶(为考虑展览的安全性,瓶子可采用透明树脂材质,只保留玻璃材质脆弱和易碎的文化属性),运用瓶子可通过降落伞平稳着陆的内涵,传达出安全和呵护的寓意。每个瓶子里的空气分别于2016年12月20日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采集而来(据记载2016年12月20始,全国进入雾霾最严重时期,该时间节点具有事件的典型性),在瓶子上标识城市名称的同时,在口罩上也标识采集的时间和地点,每组的悬挂高度取决于采集时各地pm2.5的数值(数值越高,悬挂高度越低,即空气质量越差,安全高度越低)。瓶子上标识采集的省份名称,会无形中增强观者好奇与寻找的冲动,增强作品互动性的同时引发观者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作品单独设置了第35组,第35组已坠落地面,口罩颜色为红色,口罩上系挂的玻璃瓶已破碎。框架的设计体现“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顶部为圆形,上打无数小孔,既是繁星天穹的写照,又可以作为悬挂组建的点。整组作品用造型语言营造出生态保护的危机感。
作品名称:《降》05局部2
综合材料 300×200×240cm 综合材料(不锈钢、树脂、鱼线等)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该公共视觉作品以目前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带来直击心灵的思考,强化大众的生态危机意识。作品整体为方形框架,上挂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口罩是典型防雾霾的符号,在以其为创作原型的基础上,错落有致的34组口罩与玻璃瓶又进一步演绎成降落伞的形态(34代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口罩的下方系挂一只透明玻璃瓶(为考虑展览的安全性,瓶子可采用透明树脂材质,只保留玻璃材质脆弱和易碎的文化属性),运用瓶子可通过降落伞平稳着陆的内涵,传达出安全和呵护的寓意。每个瓶子里的空气分别于2016年12月20日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采集而来(据记载2016年12月20始,全国进入雾霾最严重时期,该时间节点具有事件的典型性),在瓶子上标识城市名称的同时,在口罩上也标识采集的时间和地点,每组的悬挂高度取决于采集时各地pm2.5的数值(数值越高,悬挂高度越低,即空气质量越差,安全高度越低)。瓶子上标识采集的省份名称,会无形中增强观者好奇与寻找的冲动,增强作品互动性的同时引发观者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作品单独设置了第35组,第35组已坠落地面,口罩颜色为红色,口罩上系挂的玻璃瓶已破碎。框架的设计体现“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顶部为圆形,上打无数小孔,既是繁星天穹的写照,又可以作为悬挂组建的点。整组作品用造型语言营造出生态保护的危机感。
艺术家简介:1984-07,山东淄博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