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话剧《海棠依旧》:讲述故宫文物南迁那段隐秘史

2017-09-29 08:17

  作者:乔燕冰

  由故宫博物院出品并打造的原创话剧《海棠依旧》日前在北京保利剧院公益上演,带观众走进故宫600年沧桑风雨中最为独特的一段隐秘史——文物南迁那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中。

  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西迁、迁台历程为主线,《海棠依旧》选择一个家庭视角作为切入点,讲述了故宫南迁时普通职员顾紫宸为保护故宫国宝而离开北平以及正怀孕的妻子,踏上旅途漂泊的故事。在这一家故宫人典守文物的悲欢离合中,大国与小家、使命与团圆的主题贯穿始终,老一代故宫人的抉择、牺牲与坚守,隔着半个世纪的沧桑光阴,重重叩击着观众的心灵。

  展览、文物修复、古建修缮、文物数字化、文物管理、宣传教育、行政后勤、开放保卫……17位来自故宫不同部门的年轻人,组成了该剧的独特演出阵容,成就了不折不扣的故宫人演故宫事的作品,并且编剧、作曲等亦是故宫员工。在剧中饰演顾紫宸妻子的女一号李贞子,就职于故宫信息资料部负责文物资料采集工作。她介绍,在岗7年间,她共录入图像资料7万多张,“1944年,留守北平的故宫人清理文物共计1189058件,像一个天文数字,那会儿和现在的手段、技术都不一样,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中国儿艺青年导演毛尔南任该剧导演,他表示,经过五年的沉淀,如果说此前的创作像是一场“告白”一次“纪念”,这次则是一段“对话”。“这是‘海棠们’与南迁前辈的坦诚相见,与典守之人的肝胆相照。就是这样一群‘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当代故宫人,用他们的真心与前辈们‘对话’。”感动于这段意义非凡却鲜为人知的历史,该剧编剧,前《紫禁城》杂志副主编、现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王戈动了写戏的念头,从2004年开始查阅史料到2009年动笔写戏,再到初稿写作加之收集资料,增减修改又用了3年,从2012至今,5年来在不断排演,剧本也一直在修订,只为找寻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相遇。王戈表示,剧中人无论是护宝南下、颠沛奔波的故宫职员顾紫宸,还是值守北平、甘苦与共的故宫理事龚培衡,都有原型参考,“不是一个人的形象,他们融合了许多故宫人的故事,浓缩了那一代故宫人的群像。”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这阕词中海棠意象的移植,让一段沉重悲壮的历史温暖隽永,有如文华殿前幽静娴美的海棠。提及剧名,王戈说,“海棠花每年都会盛开,在沧桑世事中,有种不变的从容与笃定,‘海棠依旧’四字,表达的就是这份恒久守护的精神,它是美好的期待,不变的愿景,使命的传承,也象征着一代代故宫人典守中华国宝、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

  “我们平时说要通过文艺的形式送给人们一份文化大餐,在这部戏中,我们更想送给人们的是一份精神的大餐,就是故宫人的精神风貌——有生命在,就有文物在!”演出结束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激动地说。回溯了故宫文物南迁始末并感怀故宫前辈的伟大奉献精神的同时,单霁翔指出时代赋予故宫人新的使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今天故宫人的责任,就是要把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真正地保护好、传播好,就是要用故宫人保管的文化财富为人民群众作出更大贡献,这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来源:新浪收藏-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