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0-03 16:15
如今,微信、微博各种信息通讯层出不穷,聊天的速度也是一快再快,适应了聊天快节奏的人们早已忘记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那份期盼。在没有微信的古代,却有墨香书信。画家郑南贞,性嗜古,收集旧物为乐,在他的收藏中,有数百通清代中期到民国年间的书信,记录了那些消逝的时光。书信文化在没落,但并未消亡,它激发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承载历史文化的符号
书信的语言信息,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深刻地反映出人类情感,同时书信也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民俗、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在信息化社会里,通信方式正在由纸质向电子方式转变,沿用了上千年的信札已经被现代通讯手段代替,大量反映真实生活风貌和人类情感的书信正在消失。对于文艺创作的手稿,名人手稿价值连城,而普通作者特别是未发表的手稿,鲜有人关注。
郑南贞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收藏书信完全是兴趣所致,“十多年前,我去杭州进修,每逢周末都会去逛那边的旧书市场, 看到旧书信就会买来收藏,从最开始的三五封、十来封,一点点收集到现在的数百通民间信札。”郑南贞擅书,尤以小字专精,他表示古人的书写工整,措辞优美,自己亦从信札里得到很多文化的熏陶。
倾诉衷肠 将心联系起来
手写书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字产生后的漫长的文明史中,书信将自己的触角从厚重的青铜时代一直延伸到如今。书信是将被万水千山所阻隔的亲人、朋友、恋人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通过两地来往的书信,让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乱世和战争年代,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在离散的亲人心中的分量是无法估计的。对于分隔两地的征人和思妇而言,只有倾诉衷肠的书信,才能将他们的心联系起来。
在郑南贞的书信收藏中,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叮咛,有情人之间的思念,还有旧时的账单,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物价水平。此外,收藏中的红色信札格外引人注意。“按照传统习俗,家中如要为老人祝寿,事先便要向亲戚朋友发送请帖,这种请帖一般斗室用红色的信纸做成的,上面写着祝寿的时间、地点以及邀请亲友参加仪式的意图。”郑南贞告诉记者。一些有身份的人家在为父母祝寿时,还要请人撰写颂扬父母生平事迹的文字,这叫做“寿序”。亲友受到请柬后,大都要向寿者赠送礼品,寿者收到亲友们送来的礼品后,则必须一一登记,以便日后还礼。
文化名人倡抢救民间家书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以往人们用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手写书信,正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手写书信比较普通,除了名人手札及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件外,人们很少刻意留存或者保护它,不论古今,手写书信对不同的文化而言,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不管是名人信札还是普通人的书信,都值得收藏和保护。文化界名人和博物馆首先加入了保护手写书信尤其是民间普通手写书信的行列。2005年4月10日,为抢救民间家书(即人们的手写书信),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等46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北京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民间家书抢救组委会从海内外共征集到家书3.5万多封。2006年5月24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民间家书收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从3.5万多封民间书信中挑选出来的80余封民间书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郑南贞
号鹿苑,别署鹿苑居士,俱舒堂,大小二砚斋,诒德画楼。广东潮阳人,居深圳。擅书,四体皆工,尤以小字专精。画宗宋元诸家,以重彩设色见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
来源:香港商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黄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