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百年老字号毛笔手工技艺的坚守

2017-10-13 11:56

9月19日,张国茹(左)将毛笔头用绳子穿起准备晾晒。新华网 姜冰摄9月19日,张国茹(左)将毛笔头用绳子穿起准备晾晒。新华网 姜冰摄

清道光三年(1823年),浙江人胡魁章在家乡湖州开设了一家笔庄,命名为“胡魁章笔庄”,至今历经一百九十多年风雨。据史料记载,胡魁章毛笔曾被送进皇宫,得到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喜爱。

早期胡魁章毛笔的原料主要来自湖州,后来胡魁章发现北方的黄鼠狼尾毛更适宜制作狼毫笔。由于北方冬季非常寒冷,动物的兽毛在这个时期生长得最旺盛,且毛质坚挺,毛针粗壮。因此,胡魁章选用寒冬季节捕猎的黄鼠狼的尾毛,加上香狸毛、貉针毛等辅料,制成毛笔。

清咸丰四年(1854年),胡魁章在沈阳的四平街(今中街)开办一处分号。随着制笔业的发展,胡魁章将事业重点放在东北,清末民初时达到鼎盛。1993年,胡魁章笔庄被国家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胡魁章毛笔全部为手工制作,分“干桌”和“水盆”两大工艺,从开始择料到最后包装共有100多道工序。例如“干桌”中的清、胶、斗、刻等,“水盆”中的尖、齐、轧、圆等。由于工艺复杂,一般人只能单学单做“干桌”或“水盆”,两大步骤相配合,才能制成毛笔。

张国茹和李世美两位胡魁章技艺传承人在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毛笔的手工制作。她们分别掌握着“干活”和“水盆”的全套工艺,但至今无人愿意继承。“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了,制笔程序要学一遍,大概得三年以上,又累又枯燥。”张国茹说。

目前,胡魁章制笔工艺已被列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怀着对传统毛笔工艺的热爱,张国茹和李世美继续坚守,不断寻找新的传承人,不让这延续百年的手艺失传。

9月19日,李世美在进行毛笔加工的“水盆”工序。 新华网姜冰摄9月19日,李世美在进行毛笔加工的“水盆”工序。 新华网姜冰摄
9月19日,张国茹在进行“择毛”工序,挑出笔头中的杂毛。 新华网 姜冰摄9月19日,张国茹在进行“择毛”工序,挑出笔头中的杂毛。 新华网 姜冰摄
9月19日,张国茹和李世美制作完成的毛笔。新华网 姜冰摄9月19日,张国茹和李世美制作完成的毛笔。新华网 姜冰摄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