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国召—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作品

姓名:张国召

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专业:雕塑

作品名称:古城遗风1

其他 340×80×70cm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作品《古城遗风》以古代文明遗迹为元素,古文明遗址一直都是人们寄托视觉与情感的空间,他们像远古圣贤一样来注视着浮华的芸芸众生。我用写实加写意的手法表现,利用木头古朴沧桑的材料语言,以小见大,以微观宏,借朽木之理式雕遗迹之悍势,表现古王国经过无数岁月遗留下来的破碎,废墟景观,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此为以自然之小物孕育人文之大物,亦华夏文明之道。

作品名称:古城遗风2

其他 340×80×70cm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作品《古城遗风》以古代文明遗迹为元素,古文明遗址一直都是人们寄托视觉与情感的空间,他们像远古圣贤一样来注视着浮华的芸芸众生。我用写实加写意的手法表现,利用木头古朴沧桑的材料语言,以小见大,以微观宏,借朽木之理式雕遗迹之悍势,表现古王国经过无数岁月遗留下来的破碎,废墟景观,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此为以自然之小物孕育人文之大物,亦华夏文明之道。

作品名称:古城遗风3

其他 340×80×70cm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作品《古城遗风》以古代文明遗迹为元素,古文明遗址一直都是人们寄托视觉与情感的空间,他们像远古圣贤一样来注视着浮华的芸芸众生。我用写实加写意的手法表现,利用木头古朴沧桑的材料语言,以小见大,以微观宏,借朽木之理式雕遗迹之悍势,表现古王国经过无数岁月遗留下来的破碎,废墟景观,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此为以自然之小物孕育人文之大物,亦华夏文明之道。

作品名称:绿色食品1

其他 可变尺寸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绿色食品:工业文明的到来使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改善,但也引发了很多次生的食品危机,在我的作品《绿色食品》中,我以纯天然、原生态的木头为材料,且利用木头的颜色与鸡蛋颜色的相似属性,制作了实心的假鸡蛋,每个鸡蛋都印有“国召牌”的印章,为绿色,无污染的鸡蛋,来反讽社会生活中化肥,农药等转基因因素带来的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食用但其是无害的,讽刺了日常生活中真的可食用鸡蛋的“有害”性质,借以宣扬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作品名称:绿色食品2

其他 可变尺寸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绿色食品:工业文明的到来使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改善,但也引发了很多次生的食品危机,在我的作品《绿色食品》中,我以纯天然、原生态的木头为材料,且利用木头的颜色与鸡蛋颜色的相似属性,制作了实心的假鸡蛋,每个鸡蛋都印有“国召牌”的印章,为绿色,无污染的鸡蛋,来反讽社会生活中化肥,农药等转基因因素带来的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食用但其是无害的,讽刺了日常生活中真的可食用鸡蛋的“有害”性质,借以宣扬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作品名称:绿色食品3

其他 可变尺寸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绿色食品:工业文明的到来使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改善,但也引发了很多次生的食品危机,在我的作品《绿色食品》中,我以纯天然、原生态的木头为材料,且利用木头的颜色与鸡蛋颜色的相似属性,制作了实心的假鸡蛋,每个鸡蛋都印有“国召牌”的印章,为绿色,无污染的鸡蛋,来反讽社会生活中化肥,农药等转基因因素带来的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食用但其是无害的,讽刺了日常生活中真的可食用鸡蛋的“有害”性质,借以宣扬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作品名称:幽山远居1

综合材料 180×45×20cm 木,不锈钢 创作年代 2015

作品故事:中国画作为国粹,历经千年,久而不衰,体现出一种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在我的雕塑作品《幽山远居》中,我将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写意精神与木头和不锈钢的材料语言相结合,以木为山,以镜为湖,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把人们引入到了诗情画意的乡土画面,表现一山一树,一屋一舍的情境,来寄托自己的山水情怀,借以表达自己对幽情远思,田园式生活的崇尚。

作品名称:幽山远居2

综合材料 180×45×20cm 木,不锈钢 创作年代 2015

作品故事:中国画作为国粹,历经千年,久而不衰,体现出一种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在我的雕塑作品《幽山远居》中,我将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写意精神与木头和不锈钢的材料语言相结合,以木为山,以镜为湖,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把人们引入到了诗情画意的乡土画面,表现一山一树,一屋一舍的情境,来寄托自己的山水情怀,借以表达自己对幽情远思,田园式生活的崇尚。

作品名称:《开》1

雕塑 尺寸可变(最高130cm) 木与镀锌板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木与镀锌板为两种极不和谐的材料,木的属性极为原生态且质朴,镀锌板为极为工业化且富有现代感的材料。我将开了口的木头内部融入了镀锌板,产生了正形与负形的关系,两种不和谐的材料镶嵌在一起似乎又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冲突美。

作品名称:《开》2

雕塑 尺寸可变(最高130cm) 木与镀锌板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木与镀锌板为两种极不和谐的材料,木的属性极为原生态且质朴,镀锌板为极为工业化且富有现代感的材料。我将开了口的木头内部融入了镀锌板,产生了正形与负形的关系,两种不和谐的材料镶嵌在一起似乎又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冲突美。

作品名称:《开》3

雕塑 尺寸可变(最高130cm) 木与镀锌板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木与镀锌板为两种极不和谐的材料,木的属性极为原生态且质朴,镀锌板为极为工业化且富有现代感的材料。我将开了口的木头内部融入了镀锌板,产生了正形与负形的关系,两种不和谐的材料镶嵌在一起似乎又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冲突美。

作品名称:《开》4

雕塑 尺寸可变(最高130cm) 木与镀锌板 创作年代 2017

作品故事:木与镀锌板为两种极不和谐的材料,木的属性极为原生态且质朴,镀锌板为极为工业化且富有现代感的材料。我将开了口的木头内部融入了镀锌板,产生了正形与负形的关系,两种不和谐的材料镶嵌在一起似乎又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冲突美。

作品名称:《幽山远居》1

雕塑 123×33×13cm 紫光檀木、镜面黑钢 创作年代 2015

作品故事:中国画作为国粹,历经千年,久而不衰,体现出一种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我将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写意精神与木头和不锈钢的材料语言相结合,以木为山,以镜为湖,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把人们引入到了诗情画意的乡土画面,表现一山一树,一屋一舍的情境,来寄托自己的山水情怀,借以表达自己对幽情远思,田园式生活的崇尚。

作品名称:《幽山远居》2

雕塑 123×33×13cm 紫光檀木、镜面黑钢 创作年代 2015

作品故事:中国画作为国粹,历经千年,久而不衰,体现出一种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我将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写意精神与木头和不锈钢的材料语言相结合,以木为山,以镜为湖,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把人们引入到了诗情画意的乡土画面,表现一山一树,一屋一舍的情境,来寄托自己的山水情怀,借以表达自己对幽情远思,田园式生活的崇尚。

作品名称:《幽山远居》3

雕塑 123×33×13cm 紫光檀木、镜面黑钢 创作年代 2015

作品故事:中国画作为国粹,历经千年,久而不衰,体现出一种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我将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写意精神与木头和不锈钢的材料语言相结合,以木为山,以镜为湖,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把人们引入到了诗情画意的乡土画面,表现一山一树,一屋一舍的情境,来寄托自己的山水情怀,借以表达自己对幽情远思,田园式生活的崇尚。

作品名称:丝绸之路1

雕塑 252×57×22cm 红酸枝木、生锈铁皮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东西方文化往来的主要道路。在作品中,我用生锈变形的铁皮和木头这两种具有时间感的古老的材料相结合,首先,在形式上我采用横向构图方式,使其具有稳定性;其次,借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材料效果,有效的利用木头与铁皮的纹理走向,由此产生整体的流动感和虚空间。作品以小见大,以微观宏,表现古道雄关的坎坷与崎岖,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此为我对华夏文明之感受。

作品名称:丝绸之路2

雕塑 252×57×22cm 红酸枝木、生锈铁皮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东西方文化往来的主要道路。在作品中,我用生锈变形的铁皮和木头这两种具有时间感的古老的材料相结合,首先,在形式上我采用横向构图方式,使其具有稳定性;其次,借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材料效果,有效的利用木头与铁皮的纹理走向,由此产生整体的流动感和虚空间。作品以小见大,以微观宏,表现古道雄关的坎坷与崎岖,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此为我对华夏文明之感受。

作品名称:丝绸之路3

雕塑 252×57×22cm 红酸枝木、生锈铁皮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东西方文化往来的主要道路。在作品中,我用生锈变形的铁皮和木头这两种具有时间感的古老的材料相结合,首先,在形式上我采用横向构图方式,使其具有稳定性;其次,借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材料效果,有效的利用木头与铁皮的纹理走向,由此产生整体的流动感和虚空间。作品以小见大,以微观宏,表现古道雄关的坎坷与崎岖,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此为我对华夏文明之感受。

作品名称:古城遗风1

雕塑 340×80×70cm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以古代文明遗迹为元素,古文明遗址一直都是人们寄托视觉与情感的空间,他们像远古圣贤一样来注视着浮华的芸芸众生。我用写实加写意的手法表现,利用木头古朴沧桑的材料语言,借朽木之理式雕遗迹之悍势,此为以自然之小物孕育人文之大物,表现古王国经过无数岁月遗留下来的破碎,废墟景观,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作品名称:古城遗风2

雕塑 340×80×70cm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以古代文明遗迹为元素,古文明遗址一直都是人们寄托视觉与情感的空间,他们像远古圣贤一样来注视着浮华的芸芸众生。我用写实加写意的手法表现,利用木头古朴沧桑的材料语言,借朽木之理式雕遗迹之悍势,此为以自然之小物孕育人文之大物,表现古王国经过无数岁月遗留下来的破碎,废墟景观,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作品名称:古城遗风3

雕塑 340×80×70cm 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故事:以古代文明遗迹为元素,古文明遗址一直都是人们寄托视觉与情感的空间,他们像远古圣贤一样来注视着浮华的芸芸众生。我用写实加写意的手法表现,利用木头古朴沧桑的材料语言,借朽木之理式雕遗迹之悍势,此为以自然之小物孕育人文之大物,表现古王国经过无数岁月遗留下来的破碎,废墟景观,体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阅读原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