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01 11:47
羌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所有释比的经典都是世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汉文史籍少有记载。20世纪初,一批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来到岷江流域,考察羌族的历史和文化,羌族释比经典才为世人所知。羌族释比经典到底有多少?各地说法不尽相同。由于历史的、地域的、受外来影响和释比个人的天赋、师承等方面的原因,现存的各释比所承传的经典情况很是不同。从承传的经典数量看,有的释比只能背诵十多部,有的释比可背诵四十多部。从承传体系上看,一般以地域区分,茂县渭门的二里寨释比经典、汶川县雁门的释比经典、理县桃坪增头释比经典、汶川县龙溪释比经典、汶川县绵池沟头释比经典等,都各成体系,颇有特色。在这些体系中,释比经典中关于历史、祖先、天神等方面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似。释比经典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坛,上坛经典内容主要是向神灵许愿还愿。中坛经典内容主要是向神灵祈求人兴财发,林茂粮丰、人畜两旺、村寨或家庭无灾无难。下坛经典内容是赶鬼治病,为凶死者超度、招魂等,内容十分丰富。尽管许多经典被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和幻想色彩,但仍然可以看到羌族人民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文化习俗、衣食住行等内容。
释比经典《羌戈大战》是羌族人民的英雄史诗,其中保存了不少羌族人远古时期珍贵的历史资料,以艺术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羌族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羌族人被迫西迁的史实,《后汉书西羌传》有记载:战国初年,西秦强盛,秦献公欲步秦穆公后尘,谋霸西戎,羌人部落首领“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数千里……”。如经典中说“无情的天灾和战乱,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羌人集众往西走,去寻找幸福的源泉。”古羌人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九支部落被魔兵冲散,其中一支中途又向南移。如说:“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魔兵冲散各逃生。战火滚滚染血腥,各自奔波找前程。阿爸白构是大哥,率众奔向补尕山。”对于羌人的这段历史,史籍同样有记载,《后汉书西羌传》曰“……其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当羌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松潘境内建寨筑房、耕地放牧时又遭到了戈基人的侵扰和掠夺,“日补坝上有妖魔,戈基人生性很凶悍;多次抢劫我牛羊,现在又来把寨占。”羌戈大战开始了。经典说:“戈人皮厚刀难戳,猛勇凶狠善作战”。说明羌人迁徙到岷江流域前,那里已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部族了。从考古资料看,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不属于羌民族,“戈基人”的存在是历史事实。《羌戈大战》产生于古老的年代,反映的社会生活也带有古老的色彩。羌戈之间的战争无疑是远古时期的一次部落之间的战争。经典最后说:羌人在天神的帮助下,打败了戈基人,然后移居富饶而美丽的“日补坝”(今茂县境内),在那里安居乐业,繁衍子孙。
羌族释比经典不但反映了羌人的古代历史,而且也是羌人民俗信仰的载体。羌族的许多民俗能够存留到今天,除了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诸多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释比经典的传承。释比经典,许多都与宗教信仰有关,如《丧葬歌》和《请神经》等,这类经典,是在浓厚的鬼魂观念和一系列宗教仪式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成为反映鬼魂观念和记载宗教仪式的载体。羌族释比经典中涉及到神和英雄,同时也是羌族信仰中崇拜的神灵;而羌族的信仰习俗常常以经典作为自己理论说明,经典的一个内容便是阐释和说明种种神灵的来历,成为神灵崇拜的重要依据。许多经典中的主人公,都是羌人顶礼膜拜的神灵。如《赤吉格补》中为给战乱中死去的父母报仇的羌族孤儿―― ―赤吉格补,《木姐珠与斗安珠》中的木姐珠、斗安珠,《羌戈大战》中的阿爸白构等都成为羌族原始宗教中的神灵。释比经典不但具有记载信仰习俗的民俗功能,而且还担负着解释风俗习惯来历的任务。以白石崇拜为例。白石崇拜是羌民族重要的信仰习俗,羌人视白石为天神和保护神,顶礼膜拜。为什么要供奉白石?《羌戈大战》有详细的解释:“白衣女神立云间,三块白石抛下山。三方魔兵面前倒,白石变成大雪山。三座大雪山,矗立云中间,挡住了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白石曾是古羌人的庇护所和对敌战争中致胜武器。又如火塘,羌人对火塘有种种禁忌,不准在火塘三角架上擦鼻涕、晾衣服,不准往灶灰内吐口水,不准在火塘边喂猪狗等。这些禁忌的来历,《木姐珠与斗安珠》记载,木姐珠下凡后由于生产太忙,原本异常美丽的仙女很快就变成了一个衣着不整,且有不少坏习惯的女人,在火塘边三脚架上掐虱子,擦鼻涕、晾衣服,到九条河洗澡,请客时在火塘边喂猪狗等。天神知道后很生气,责令她改掉这些坏习惯。从此,羌人对火塘便有了那些禁忌。释比经典中,非常明显地表现了一种阴阳相对的哲学思想,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视为有性别的,雌雄结合、阴阳相配产生万物。羌族的创世神话说,宇宙最初是一片混沌,一片黑暗,后来天地分开,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古人认为天是男性的,地是女性的。一则羌族神话说:远古时,地上没有人,只有两个神,一男一女,后来他们结合创造了人类。还有一则神话说:大地毁灭以后,只剩下两兄妹幸免于难。后来,他们结合了,繁衍了人类。羌族神话中的神灵不仅有具体的含义―― 夫妻、兄妹等等,而且有了初步的抽象意义―――象征男性与女性,象征阴和阳等。包含了阴阳相配、阴阳互生的哲学观念。羌族的阴阳观念显然发源于生殖崇拜,并以男女两性关系为模型推及开来,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性。释比经典《索》中有这样两句:“端公遇事总爱分,分天分地分公母”。羌族其它释比经典中,涉及这类公母相对、男女相配的内容很多。
羌族释比经典除了它具有记载历史、解释习俗等功能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性。这些经典,内容十分丰富,语意多用排偶和比喻,形象生动、音韵铿锵,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民族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